花了半年的时间才把《苏东坡传》读完,真是佩服自己的懒散和拖沓。已经给自己找了好多不读书的理由了,什么工作太忙喽,什么杂事太多喽,什么下班太累喽,呵,其实都是因为手机好玩而已……
好啦,无事多读书!
刚刚放下《苏东坡传》,觉得苏轼实在是可爱而有趣的人。想着自己做不了朝云,也想成为那个吴复古,闲云野鹤的同时还能搭上东坡的节奏。只可惜,隔了接近一千年,只能够通过文字神往。
才情当然不必说,苏轼的人格魅力真真旷古绝今。他神往东晋陶潜,自认为和他相似,而在我看来,苏轼更有可亲可爱之处。特别是谪居儋州时,偶遇下雨,穿戴上农人的斗笠蓑衣竟能溅泥趟水。何等可爱!一个中老年人,一个有名望的中老年人,一个历经坎坷的有名望的中老年人,可以和孩童一样,肆无忌惮地发现乐趣。
雨中穿行,夜里赏月,可以被狗见而吠,可以被邻笑而吼。东坡告诉我们,人性的本真和赤诚并不会因为年纪而消散,所以,东坡不油腻。
就算才情不及东坡千分之一,只要有趣似他,也是极佳之人呀。
生活平顺而生性豁达有趣,其实也不足为奇。可是咱们看看苏轼,安逸日子过了几天?元佑老臣们个个命途多舛,苏轼更是不得安宁。从京都到杭州,到密州,到徐州,到湖州,到黄州,到常州,到登州,到扬州,到定州,到惠州,到儋州……足迹遍历中国。每当在一个地方过的习惯也找到乐趣之后,又被调往另一个地方。
苏轼一舒心,章惇就皱眉,怎么能让老苏舒服呢!可偏偏苏轼不论在哪都能“舒适”,你看那黄州“僻漏多雨”贫穷艰苦,可苏轼照样过起了神仙生活。村口买酒,吃鹿食蟹,务农宴客,甚至“自喜渐不为人识”。你再看那儋州,湿热僻远,不与内陆相通,天气太坏时,食米不成。苏轼却道可食阳光止饿的。在儋州居住,忙采药,忙制墨,忙给《尚书》做注。苏轼的幸福感从不靠外界给予,他的幸福感自内而生。
所以呀,我们哪有这么多理由来放大不幸呢?苏轼来之,安之,也乐之。这也是我最倾佩苏轼的地方。
苏轼一生,朋友也起了重要作用。从达官到名士,从文人到僧侣,从贵族到农夫,很多人都乐于与苏轼相处,而在众多关键时刻,也是这些人给了苏轼很多的支撑。而苏轼的豁达乐观,有一部分也在于与各色友人的相处。不同视角,不同观点,不同生活,让苏轼对人生,对世界也有了更丰富的了解。我最好奇的便是吴复古,书中没有过多介绍,只知此人来无影去无踪,行踪不定,而自在逍遥。最后离世,也是利落干脆。想去查更多关于他的信息,也不知能不能查到。
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
苏轼的这一生,我还可以多读几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