欠债者的意淫——电影《捉妖记》观感

近些年来,中外的电影屏幕上,刮起了一阵来势不小的为“妖魔”辩护、翻案之风。让人看了之后,不禁同情起妖魔来、觉得妖魔非尽坏、不必除。

在象征的意义上,“妖魔”所对应的,无非就是现实中的坏人。倘若我们认同这类电影的观点的话,即认同这样的想法:“坏人非尽坏,坏人不必除”。诚然,坏人非尽坏,坏人有时候也做点好事。但细一想来,这其实不足以用作为坏人翻案的理由。一个好坏参半的人,人们一般不将之视为“坏人”。所谓坏人,必是指其坏的一面大大多于好的一面,其有害于人之处大大多于有利于人之处。如果坏人好的一面占主导,他就已然与坏决裂、成了好人了。如果“妖魔”本质上更像人,他也就不是“妖魔”了。

问题的实质其实还远不止于此。在这类电影的背后,其实反映了一段历史时期以来一部分因违法犯罪而富有起来的一群人试图洗白自己、逃避清算的一种社会心理。有这样的心理是可以理解的。但洗白罪孽在于向受害人赎罪,亦即通过实际行动补偿被害人。然而在近来为妖魔翻案的一系列电影中却罕有补偿的主题。在现实的层面,那些被牺牲的人们更没有得到来自那些通过非正当手段发了大财的人的一丁点补偿。

如果他们得到了现实的补偿,清算或可避免,社会宽容或许可能实现。如果那些通过非正当手段发了大财且对社会欠下孽债的人一点也不打算做出补偿,却又幻想洗白自己、避免将来的清算,这样的美事合乎逻辑吗?这就是这类为妖魔翻案的电影之自欺欺人的地方。

所以,这类为“妖魔”翻案的电影只能是一种欠债不还者的意淫。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 《西厢记》全名《崔莺莺待月西厢记》,共5本21折5楔子。作者王实甫,元代著名杂剧作家,大都(今北京)人。他一生写作...
    觉智师兄阅读 1,488评论 4 10
  • 我笑 这天这地 造化弄人 我笑 这人这事 跌宕起伏 我笑 世人不解 我亦不解
    jianshuxuhan阅读 195评论 0 0
  • 养生知识 【愛养生·脾胃篇】 调理脾胃,要具体症状,具体分析,例如脾虚气弱型,就要益气健脾。 有的朋友感到胃不舒服...
    静静_d9fc阅读 157评论 0 0
  • 01 范羽将自己上大学以来买的小说一本本摞了起来,然后挺直腰杆,站在这“书塔”旁比较着是否超过了自己的身高。当嘴角...
    染墨以待阅读 413评论 1 2
  • 长久的疼痛会被麻痹,最终习以为常。 我不知道今年的8月是不是跑步以来最努力的一个月。内心告诉我,我还可以跑的更多。...
    暁猴纸阅读 153评论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