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年喊得最响亮的口号之一是“理解万岁”。之所以最响亮,是因为几乎人人都在喊,几乎人人都在声嘶力竭的喊,好像人人都不被理解,都像盼望甘露一样地盼望着理解。
不被理解,有两方面的缘由。一种可能是,自己的行为标新立异,与这个世界格格不入,抑或离经叛道;另一种可能,是现如今的人们总是那样自扫门前雪,他家瓦上之霜如何如何,每每被高高挂起,乃至于不屑一顾。
渴望被理解,其实就是渴望被认可,渴望得到支援,哪怕是声援,哪怕是小小的鼓励。人,是一种喜欢表现的动物,从而也是一种喜欢被欣赏的动物。很多的时候,这种表现和被欣赏的欲望,仅仅是源于人类固有的虚荣心。
痛定思痛,扣问一下我们自己,虚荣心真的是那样至高无上吗?恰恰是我们自己,在夜以继日地给业已沉重的包袱不断增加着分量。
我们都应该明白,活着,做事情,并不都是为了给别人看的,也不都是需要得到别人认可的。
首先,如果我们期望敌人的理解,无疑于与虎谋皮,无疑于认贼作父。之于那些毫无相干的人,理解也如画蛇添足,不关痛痒的嗯嗯啊啊,乃至于不怀好意的阿意奉承,都是有百害而终无一益。
具体到我们的亲人、我们的真挚,理解也不应该是无处不在。举个例子,两个相爱至深的人,往往都在替对方考虑,默默地为对方的幸福做着一切力所能及。所谓默默地,就不需要对方理解,有时甚至不需要对方知道。大家都知道一句话,叫作争着不足让着有余,但这种让,有时也会造成浪费,尽管这种浪费带来的最好的效益是温暖和幸福。为了爱,忍受误解,忍受屈辱,毫无疑问是值得的。更何况,有些事情,一旦被理解、被知晓,就无法再进行下去,甚至就没有了进行下去的意义。
人生在世,不能总依赖于被理解。支撑我们的,应该是我们自己的心,是理念。不求无过,只求无愧。做人做事,总是谋求面面俱到,滴水不漏,甚至八面玲珑,都是没有实际意义的,也是不可能做到的。夜深人静或者行将就木,自感无愧于心,足矣。
理解,不是检验言行的必要标准;良心,才是放之四海的行为规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