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嵇康,我只有一个认识——狂。但每个人的狂都不太一样。我只上了一节课。就这么一节课,我只能在嵇康的背上看到了一个大写的“狂”字。这一节课讲了什么,嵇康写的《与山巨源绝交书》,前面几段大概没有我们学的这一段重要,直接跳到了后面,写嵇康自述为什么不去做官的理由。嵇康阐述的有条有理,说是给山巨源山涛看的,可他就这么光明正大的发布了,一看就是给当时邀他做官的司马昭看的。你说你给别人看,不明地里的说,暗地里的写给什么绝交给别人看看也就算了,还直接文字攻击了别人的偶像,还说自己接待不了那些上门来的俗人,注意是俗人。嵇康嵇康,可真是狂啊!
记得当年曹操用司马懿时也曾有人指点过说,此人不能用便杀之。嵇康,很明显也是如此。
嵇康和司马昭各分两派,他们的政治理念便有所不同,行事风格,也各有各的想法。如此一来,两人便是不和。既然如此,其实本也可以井水不犯河水,你我谁也不惹谁。但偏偏嵇康不要命的狂了一下,把司马昭的可以说是秘密给揭开可,这样一来,嵇康死定了。
回到嵇康的另一种狂上,他写的文章中有这么一句话,性复多虱,虱子多,为什么呢?五石散,因为吃了五石散要穿宽衣大袍,破破烂烂的,所以虱子就多了。五石散,在当时风流才子的必备之物。穿着破烂衣服,身上虱子多,放在别人,这么破烂的衣服,这么脏,嫌弃!嵇康不同,他竟然还能大大方方的把自己身上虱子多的事光明正大的袒露出来。
唉!嵇康最后被杀,还很镇定的弹了一曲已经失传了的《广陵散》我也只能发出最后的感叹了……
《……》
天地之间,天苍苍,地茫茫,
我性本爱那山川青空。
曲水长畅,秋叶飘,飘欲仙,
一曲广陵散道尽风流。
四野茫茫,风沙起,尘土扬,
手握一杯茶仰天畅想。
天野广阔,何处来,何处留,
竟无一处能容流浪子?
花落人亡,两不知,已散去,
随他去自有一壶好酒!
留与死人,一口咽,又何妨?
唯有汝之志不可夺也!
志在凌云,高翱翔,低俯冲,
志在无尘无俗之逍遥。
逍遥之游,远高山,近流水,
远有香丘避暑寒灾祸。
末道逍遥,押囚车,被砍头,
托孤山涛自去寻香丘。
是处香丘,天尽头,命已去,
又如何能留一股孤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