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生虽然心智比女生晚熟,却比女生稳定常规得多。他们对事物的判断往往跟着经历走,也比较讲逻辑。女生就不一样,她们是跳跃的。女孩子的友情原本是潮湿而流动的,在一次又一次的畅快聊天中凝固、干燥、定型。
就像《七月与安生》,初中时爱看安妮宝贝,她大部分故事都是一个风格:成长里有放逐也有隐忍,爱人和被爱都又冷又浓烈,友情是破风利刃也是安全网。
像电影里那种黏腻又矛盾的少女情谊,大部分女学生或深或浅,都经历过。“谁和谁是最好的朋友”这条问题暗含着无法明说的排序,一旦认证,似乎也要像七月和安生一样,做好彼此的影子。
但不知道怎么回事,时间快得像iPhone开锁键一样,一滑,就到了现在。
最近在看《我的天才女友》,那不勒斯四部曲的第一本。阅读开头需要短暂适应一下译过来的人名,之后就渐入佳境。书里讲述了两个女孩从童年到少女时代所经历的一切,她们从小形影不离,互相依靠,又彼此嫉妒。女孩内心的秘密和复杂的友谊。
年少的时候,局限会让你放大身边人的重要性,会认为事无巨细地互相“参与”是表现友谊的最好方式。当然这也是因为小时候大家的轨道很相近,但随着轨道一点点拉开,互相尊重和默默支持好像更让人舒适。朋友就是自己选择的家人。友谊像任何一种情感一样,需要经营。
上一季奇葩说,姜思达很多观点都很喜欢。姜思达提到,为什么我们不会抱怨朋友无法时刻联系,因为朋友懂得分寸,不会要求你时刻保持联系。讨论朋友需不需要门当户对那集,思达说:“我希望更好的我身边,站着一个更好的你。”所以,分寸和节奏,是我们选择朋友很关键的两点。
我一向对朋友这个词很谨慎。不大会说“谁谁是我朋友”这种话。闺蜜、朋友、同学还是同事这些关系我拎得很清。
和老友们的关系也过了“彼此占有”那一关,七月和安生那种“我只有你”的友情,在我看来都是有点负担的。当然也有人觉得很真挚很纯粹,但有些真挚不是普通人能承担的,尤其在连自己都负担不了的时候。
我们这一代人大多是独生子女,所以对一起长大的小伙伴难免有种情结,但即使是亲生姊妹也不能用血缘关系去绑架彼此。长大了和过去的朋友变成价值观不同的人也很正常,无法再交心联手,有个体面的道别就不算遗憾。
父母和子女都不是我们能够自主选择的,但朋友和恋人可以。成年人很重要的一个能力就是建立自己的价值判断,正是因为有所取舍之后,拥有了那些维持同样节奏和分寸的友人,才更加让人感觉在大海上航行,原来也并不太无聊。
最后谢谢皓晨,董,储,燃燃,珂珂,即使每一次分别,那句再见,语气正常的就像我们任何一天的告别,你也该知道我的不舍。比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