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里仁》第21章
【原文】子曰:“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则以喜,一则以惧。”
思考题:1. 为什么父母之年不可不知?请谈谈您的看法。
各位同学大家好!今天我们继续学习《里仁》第21章,先恭诵原文:
子曰:“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则以喜,一则以惧。”
孔子说:“父母的年岁,不可不常记在心呀!叫你一想到,又是欢喜,又是忧惧。”
我们先来看,知,犹识也。常记在心之义,父母的年龄要常常记在心上。记得父母的年岁,有这么重要吗?“不可不知”,就是一定要知。可能有人认为,这也不是一件多大的事呀,为什么孔老夫子还要这么郑重其事地讲呢?刘开《论语补注》曰:“人子于父母之年,无时不当知,无日可以忽者也。”对于父母的年纪,子女必须熟记于心,没有片刻不记在心上的时候,更不能有一天疏忽忘记的。1'0"
【现状】说起来真是让人慨叹,现在很多人可以记住爱人、孩子,甚至是领导、同学、朋友的生日,却记不住父母的生日。大家此刻可以问问自己,父母的属相是什么?生日哪一天,今年多大岁数了?2012年由全国老龄办等部门共同发布的《新二十四孝》行动标准中,第二孝就是记住父母的生日和年龄。古人的二十四孝都是天下头一等的大孝子们从心出发主动自发所为,今人的二十四孝都成了明文规定要求。即便是列入条文规定,又有多少人能准确地记得自己父母的生日呢?1'47"
【为什么】我们为什么要时时记得父母之年呢?李炳南老先生说:“人生七十古来稀,子女成人自立,父母逐渐衰老,尽孝时日无多,是以父母之年不可不知。”据统计2020年我国人均寿命77岁。古人二十岁行冠礼,现在十八岁举办成人礼。当一个人从上大学、读研读博、结婚、生子,开始逐渐独立步入自己人生的过程当中,你有没有意识到父母也在抚养、为我们创造更好生活条件的过程中渐渐老去?有的人总想等自己经济条件好了,或者等自己买豪车,住大房子了,再给父母创造更好的条件孝敬他们。事实上,孝敬父母有一定的物质基础当然好,没有的话,就不能孝敬了吗?2'47"
【对镜】孔子的弟子子路当年家穷,常常要到百里之外背米回来侍奉双亲。后来子路学成做了官,家里仆人吃穿得都很好,但子路心里非常难过,因为父母已经离世,虽然自己享受着厚禄,却远没有了当年能够为父母去背米的那种喜悦。所以,趁父母健在,“要事之愈当谨也”,侍奉父母要更加谨慎,更加用心。3'16"
【价值】张居正《论语直解》中注:“若知道这一件可喜,又有这一件可惧,时常记念在心,则爱日之诚,自不能已。而所以奉事之者,不敢有一毫之不尽矣!所以说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 这一件事情既喜又怕,常常放在心上,想想这样的日子并不是永久恒常不变,因此对父母的爱敬之心愈来愈真诚恳切,无法控制自己,不敢有一丝一毫的马虎。敦伦尽分,知恩报恩是一个人最基本的、最朴素的情感归属,通过铭记父母之年,培育长养我们的那颗仁爱之心。3'59"
思考题2. 对于父母之年您有喜惧吗?喜的是什么,惧的是什么?
【是什么1】那么 “一则以喜”?喜的是什么?李炳南老先生《论语讲要》中说:“知而喜者,亲得寿考,子能承欢也”。父母长寿,做儿女的能承欢膝下,这是值得欢喜的事。古人所谓君子“三乐”,其中的第一乐就是“父母俱存,兄弟无故”。父母在堂,每日我们能够承欢奉养,同时还能时时得到父母的疼爱,父母把全部精神放在儿女的身上,我的老师说:“通常我们人都有个习惯,就是特别关注自己,不关注别人。我们喜欢别人都来照顾我,世界上最爱我们的人就是父母,不论你的年龄多大,只要父母活着,他觉得你仍然是个孩子,他们全部的精神就放在你身上。有这样一个人,她一生全部的精神都在你身上,你了解了这个情况你喜不喜啊?”4'52"
【对镜】有一个根据真实事情改编的故事《母亲的勇气——蔡莺妹的旅程》。记录了一位母亲用坚韧、勇敢、爱,在不会英文、没人陪伴的情况下独自飞行三天,三个国家三万两千公里,去照顾远在委内瑞拉快临产的女儿,就为了给她煲鸡汤喝。她食不果腹,还因药材被海关误会,却偏执而无畏地走完了这段探女之路,其中多处场景令人泪目。父母对于子女的爱永远不计回报,永远义无反顾。假如当我们遇到同样的情形,会怎样回报父母呢?5'36"
【是什么2】那“一则以惧”惧的又是什么?《论语注疏》曰:“一则以父母年老,形必衰弱,见其衰老则忧惧也。” 为惧其衰老来临的太快,所以对父母的爱,对父母的孝日益诚敬,父母活到八九十岁,是一种福报。年寿愈高,在世之日则越来越少,尤其是看到父母蹒跚的脚步,颤抖的双手,子女内心对此应有深深的恐惧。钱穆先生《论语新解》 中说:“喜惧一时并集,不分先后。此章描写孝子心情,甚当玩味。惟其忧乐之情深,故喜惧之心笃。”喜的是父母长寿,怕的是来日无多。两种感情交织,不分先后,一时间让子女百感交集。这一章把孝子的心理刻划得入木三分。正因为对父母怀着深深的恩情,所以喜惧之心更加真切。江谦《补注》说:“知父母恩深,生死事大,亲爱别离,无能免者,安得不惧?”知道父母恩情深重,生死之事如此重大,亲爱之人必定别离,没有人能够幸免,哪能不感到惧怕呢?6'52"
【对镜】与古人相比,每天我们是以一种什么样的心情面对父母?我们心里真的惧怕过吗? 蕅益大师说:“喜惧之处,正是知处。不喜不惧,便是不知。”欢喜、惧怕的地方,正是应该知晓;不能欢喜、惧怕,便是未能知晓。如何看待自己能不能“知”父母之年,如何看待“知”后自己有没有“喜”和“惧”?即使能“知”并且是真“知”,但仍然属于浅表层次,而“喜”“惧”才是更深层次。记得父母的年龄并常常怀有喜和惧的反应,这正说明你真有知。如果见到父母年纪一天天衰老,你都没有反应,这就是不知——不知即是不孝也。7'36"
【现状】多年前,国内曾针对25~50岁的群体做过一项调查:63%的人每年和父母团聚的次数少于3次,每年和父母相处的时间平均为3天6小时。这真是一道残忍的亲情计算题,你每年能回家几天?除去吃饭睡觉和应酬的时间,每年你能真正地陪伴父母几个小时?如果父母还能健健康康地活30年,这30年间你们还有多少共处的时光?8'11"
我的一位挚友经常说,父母活着是给我们尽孝的机会。她说她一生中最快乐的时光,就是和父母在一起的时光。我亲眼目睹了她和父亲在一起说话的神情。热情洋溢、敬中有爱、欢喜无比,完全和平时判若两人,想方设法让父亲开心,而她的父亲也一直面带微笑,目光跟随着她。《礼记·祭义》“孝子之有深爱者,必有和气,有和气者,必有愉色,有愉色者,必有婉容。” 给父母好脸色,关键就是要常思养育之恩,常怀恭敬之心,常省自身之过,始终对父母怀有深切的爱心和敬意。有了恭敬心,与父母说话的态度和语气,自会温婉谦和,照顾侍候父母,自然会恭谨周到。9'5"
【贯通】这几章前后关联,都在讲孝的事情,跟第四篇《里仁》所讲的仁的内涵有什么关系呢?钱穆先生说:“以上四章皆言孝。孝心即仁心。不孝何能仁?当知能对别人有同情,能关切,此乃人类心情之最可宝贵者。孔子特就孝道指点人心之仁。人当推广孝心以达于仁,若以自私之心对父母,处家庭,初视若亦无违孝道,然心不仁,亦将不孝。此心是一,即仁便是孝,即孝便是仁,非谓仁孝可有先后之分别。” 我们常讲,百善孝为先。在此处,孔子特别指出孝心即仁心。一个人如果以自私之心对父母,在家庭里与家人相处,一开头好像没有违背孝道,然而其心不仁,因此他也不会孝顺。孝心即仁心,此心是一颗心,一个人不孝,这就是不仁。因为仁就是孝,孝就是仁,仁孝没有先后分别。汉文帝刘恒,以仁孝闻名天下,侍奉母亲从不懈怠。母亲卧病三年,他常常目不交睫,衣不解带;母亲所服的汤药,他亲口尝过后才放心让母亲服用,为了母亲的病情而担忧,希望母亲能平安长寿。10'33"
思考题3. 学习这一章,您最大的收获是什么?
【如何做】那我们如何培植这种情操呢?
首先要跟着师长、父兄学习。孟子说:“人之异于禽兽者几希?”禽兽也要母亲带大,但在部分动物是不知道报恩的。这些道理从哪里知道?非要通过跟着父兄、师长学习。李谨曰:“愿为人兄而不愿为人弟,为人兄者事亲之日长,为人弟者事亲之日短。”孝子之心大抵然也,此孝子之所以爱日也。长时间跟着师长父兄学习,一定可以学会的,久熏不成习,此事定非有。所以,“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11'22"
其次,常常想着父母的恩德,从知母念恩开始。慈母至少有十大深恩:怀胎守护恩、临产受苦恩、生子忘忧恩、咽苦吐甘恩、回干就湿恩、哺乳养育恩、洗濯不净恩、远行忆念恩、深加体恤恩、究竟怜愍恩。可以说,没有父母的爱,我们不可能活下来,父母为养育自己的儿女付出了毕生的心血。这种恩情比天高,比地厚。11'53"
第三,着眼当下,趁着父母在多尽孝道,为父母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情。你养我小,我伴你老。不仅养父母身,更要养父母心。理解父母的心意,听取父母的教诲,关心父母的健康,体贴父母的辛劳,分担父母的忧愁。放下手头的琐事,像《常回家看看》歌中所唱的那样,“哪怕帮妈妈刷刷筷子洗洗碗,哪怕帮爸爸捶捶后背揉揉肩。”教父母学会用手机微信,下下棋,看看电视,整理整理家务,说说她的还有哪些愿望,能相信这样至诚地陪伴、交流,都是父母特别欢喜的。12'39"
总结本章所学,父母之年不可不知,看似小事,却是孝心。孝是仁的最基本要求。唯有在父母有生之年,时时处处恭敬孝顺父母,让父母真正感受到子女的爱,才是真正的仁。父母在,人生尚有来处,父母殁,人生只有归途。但愿“子欲养亲不在”的悲剧不再重演,且行且珍惜。13'13"
(注:文字部分为讲师手稿,与音频稍有出入。)
思考题:1. 为什么父母之年不可不知?请谈谈您的看法。
记得父母的年岁,有这么重要吗?“不可不知”,就是一定要知。可能有人认为,这也不是一件多大的事呀,为什么孔老夫子还要这么郑重其事地讲呢?刘开《论语补注》曰:“人子于父母之年,无时不当知,无日可以忽者也。”对于父母的年纪,子女必须熟记于心,没有片刻不记在心上的时候,更不能有一天疏忽忘记的。说起来真是让人慨叹,现在很多人可以记住爱人、孩子,甚至是领导、同学、朋友的生日,却记不住父母的生日。大家此刻可以问问自己,父母的属相是什么?生日哪一天,今年多大岁数了?
2012年由全国老龄办等部门共同发布的《新二十四孝》行动标准中,第二孝就是记住父母的生日和年龄。古人的二十四孝都是天下头一等的大孝子们从心出发主动自发所为,今人的二十四孝都成了明文规定要求。即便是列入条文规定,又有多少人能准确地记得自己父母的生日呢?我们为什么要时时记得父母之年呢?李炳南老先生说:“人生七十古来稀,子女成人自立,父母逐渐衰老,尽孝时日无多,是以父母之年不可不知。”据统计2020年我国人均寿命77岁。古人二十岁行冠礼,现在十八岁举办成人礼。当一个人从上大学、读研读博、结婚、生子,开始逐渐独立步入自己人生的过程当中,你有没有意识到父母也在抚养、为我们创造更好生活条件的过程中渐渐老去?有的人总想等自己经济条件好了,或者等自己买豪车,住大房子了,再给父母创造更好的条件孝敬他们。事实上,孝敬父母有一定的物质基础当然好,没有的话,就不能孝敬了吗?孔子的弟子子路当年家穷,常常要到百里之外背米回来侍奉双亲。后来子路学成做了官,家里仆人吃穿得都很好,但子路心里非常难过,因为父母已经离世,虽然自己享受着厚禄,却远没有了当年能够为父母去背米的那种喜悦。所以,趁父母健在,“要事之愈当谨也”,侍奉父母要更加谨慎,更加用心。
张居正《论语直解》中注:“若知道这一件可喜,又有这一件可惧,时常记念在心,则爱日之诚,自不能已。而所以奉事之者,不敢有一毫之不尽矣!所以说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 这一件事情既喜又怕,常常放在心上,想想这样的日子并不是永久恒常不变,因此对父母的爱敬之心愈来愈真诚恳切,无法控制自己,不敢有一丝一毫的马虎。敦伦尽分,知恩报恩是一个人最基本的、最朴素的情感归属,通过铭记父母之年,培育长养我们的那颗仁爱之心。
思考题2. 对于父母之年您有喜惧吗?喜的是什么,惧的是什么?
有,喜的是父母长寿,怕的是来日无多。两种感情交织,不分先后,一时间让子女百感交集。这一章把孝子的心理刻划得入木三分。正因为对父母怀着深深的恩情,所以喜惧之心更加真切。
思考题3. 学习这一章,您最大的收获是什么?
父母之年不可不知,看似小事,却是孝心。孝是仁的最基本要求。唯有在父母有生之年,时时处处恭敬孝顺父母,让父母真正感受到子女的爱,才是真正的仁。父母在,人生尚有来处,父母殁,人生只有归途。
附:新二十四孝
1.定期给父母打电话问候。
2.记住父母的生日和年龄。
3.远行时向父母报平安。
4.耐心的听父母的叮嘱。
5.理解关心父亲的沉默。
6.理解父母节俭的习惯。
7.节日尽量回家看望父母。
8.闲时多帮父母做家务。
9.鼓励父母参加情趣活动。
10.家事尽量听从父母的建议。
11.尊重父母生活方式早睡早起。
12.有时间多陪父母散步。
13.多为父母健在而自豪。
14.多关心父母的健康。
15.多听他们讲过去的事。
16.不埋怨父母做的饭菜。
17.不对父母甩脸子发脾气。
18.经常多赞美父母的优点。
19.经常给父母买一些物品。
20.偶尔在父母面前撒娇。
21.在父母面前讲快乐的事。
22.经常带父母出外旅游。
23.经常给父母剪指甲洗头洗手洗脚。
24.尽量不用不花父母的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