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晚突然的一点灵感,是”我前三个月的状态“。
从一种"焦虑态”到一种“平静态”。
我在学习“如何让你自己好好生活”这件事。
这种处事态度像苏轼,无论什么环境,总能怡然自乐。
苏轼写过一首诗是”惟愿孩儿愚且鲁,无灾无难到公卿“。
最近读加缪也是,我越来越形成一种人生观是”没有什么值得追求的,也没有什么值得不追求的“。
这听起来很消极。
只是觉得在如今”结论前置,信息高度流通”的社会,这样也没什么不好。
知道多了以后,会有一种虚无感,会突然羡慕笼子里的人。
“无灾无难到公卿“,最近的叙事“某c9高校的24/6375”这种标题。
我越来越有一种悲悯情怀,不仅是对自己,也是对自己身边的人。
现在回看“河南高中生活的叙事”,屏幕上都是批判。
我发现一个道理是,对于已经经受的,接纳的事情,我不会再发出很强烈的声音。
或者说,我不会批判他到体无完肤,他就是我记忆里的一部分了。
我没有再遭受那种“迫害”。
这样很自私的感觉。
我有时会有另一种想法,我都经受了,你又有何不能经受的呢?
今天和妹妹聊天,有一种神奇的感受,就是她长大了,有自己的想法,思考。
我突然发现我其实没有宏大的愿景,
“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
我的心愿也没有那么高大上。
惟愿家人平安、快乐、健康,
再进步一点,我希望我身边的人在这个社会都过得很好。
我会因为这些给自己注入某种责任,念头,期待,支持,
还有一点是,
我在拒斥什么,尽管那地方有很大的诱惑,但心里不想要,因此我不选择靠近。
我的生命经验来自我的环境,经历,那些常常与我在一起的人,
这些经验我不断提炼,总结,发现。
总得来讲,我这是一种对我自己的上帝视角。我在和我的生活之间拉了一道篱笆。
每次写作都会进入篱笆外,看着篱笆内的我不断耕种。
我一边构造自己的经历,在条件内去寻求一个解法。
常常回首,觉得一开始是理性导向,又因为结果(实际性的产出)觉得是非理性的。
但这就是我的一段生命经历和经验,这就是你生活的迹象。
你不可能回到过去来篡改什么,直到你接受那就是你的一部分。
以此,你会有认真生活的想法,
以此,你每次回首还是会觉得不满足,
但真的需要什么标准嘛?
我思考到一点精髓是"没有标准”,我们去描述我们的生命状态,生活经历
在语言世界和人类社会里,这些事情有了意义感和评价标准,
但你自己的感觉,也只能你自己知道,
你在这其中,被各种标准拉扯,最终呈现出一种状态。
这种状态没有好坏而言,记住“不要评价”。
你会觉得“这不就是佛嘛,躺平嘛?”
我觉得不是,躺平是放弃一时的生活责任,去卸下点什么。
我想说的是一种理性外的非理性,定量下的变量,
没有什么,只有那一段经历,但这段经历的建构你是有责任的,
无论你怎么选,又或是什么结果,
不是一件重要的事情。
这是一种对很多事情的拒斥,
对事物定义权的拒斥,
就像“待我入关,自有大儒为我辩经”。
我们需要的是“一种做法,解法,呈现,经验”。
解释的事情交给别人来。
我们要建构,行动,阐述加上活下去。
很多时候,我们痛苦,是因为把自己想的太重要了。
但并非如此。#碎片:#
昨晚突然的一点灵感,是”我前三个月的状态“。
从一种"焦虑态”到一种“平静态”。
我在学习“如何让你自己好好生活”这件事。
这种处事态度像苏轼,无论什么环境,总能怡然自乐。
苏轼写过一首诗是”惟愿孩儿愚且鲁,无灾无难到公卿“。
最近读加缪也是,我越来越形成一种人生观是”没有什么值得追求的,也没有什么值得不追求的“。
这听起来很消极。
只是觉得在如今”结论前置,信息高度流通”的社会,这样也没什么不好。
知道多了以后,会有一种虚无感,会突然羡慕笼子里的人。
“无灾无难到公卿“,最近的叙事“某c9高校的24/6375”这种标题。
我越来越有一种悲悯情怀,不仅是对自己,也是对自己身边的人。
现在回看“河南高中生活的叙事”,屏幕上都是批判。
我发现一个道理是,对于已经经受的,接纳的事情,我不会再发出很强烈的声音。
或者说,我不会批判他到体无完肤,他就是我记忆里的一部分了。
我没有再遭受那种“迫害”。
这样很自私的感觉。
我有时会有另一种想法,我都经受了,你又有何不能经受的呢?
今天和妹妹聊天,有一种神奇的感受,就是她长大了,有自己的想法,思考。
我突然发现我其实没有宏大的愿景,
“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
我的心愿也没有那么高大上。
惟愿家人平安、快乐、健康,
再进步一点,我希望我身边的人在这个社会都过得很好。
我会因为这些给自己注入某种责任,念头,期待,支持,
还有一点是,
我在拒斥什么,尽管那地方有很大的诱惑,但心里不想要,因此我不选择靠近。
我的生命经验来自我的环境,经历,那些常常与我在一起的人,
这些经验我不断提炼,总结,发现。
总得来讲,我这是一种对我自己的上帝视角。我在和我的生活之间拉了一道篱笆。
每次写作都会进入篱笆外,看着篱笆内的我不断耕种。
我一边构造自己的经历,在条件内去寻求一个解法。
常常回首,觉得一开始是理性导向,又因为结果(实际性的产出)觉得是非理性的。
但这就是我的一段生命经历和经验,这就是你生活的迹象。
你不可能回到过去来篡改什么,直到你接受那就是你的一部分。
以此,你会有认真生活的想法,
以此,你每次回首还是会觉得不满足,
但真的需要什么标准嘛?
我思考到一点精髓是"没有标准”,我们去描述我们的生命状态,生活经历
在语言世界和人类社会里,这些事情有了意义感和评价标准,
但你自己的感觉,也只能你自己知道,
你在这其中,被各种标准拉扯,最终呈现出一种状态。
这种状态没有好坏而言,记住“不要评价”。
你会觉得“这不就是佛嘛,躺平嘛?”
我觉得不是,躺平是放弃一时的生活责任,去卸下点什么。
我想说的是一种理性外的非理性,定量下的变量,
没有什么,只有那一段经历,但这段经历的建构你是有责任的,
无论你怎么选,又或是什么结果,
不是一件重要的事情。
这是一种对很多事情的拒斥,
对事物定义权的拒斥,
就像“待我入关,自有大儒为我辩经”。
我们需要的是“一种做法,解法,呈现,经验”。
解释的事情交给别人来。
我们要建构,行动,阐述加上活下去。
很多时候,我们痛苦,是因为把自己想的太重要了。
但并非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