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之前从来没有接触过关怀整理,直到这一次,为88岁的闺蜜外公做整理。
但我想,这次给老人家的整理,我更多的是以旁观者的角度,记录下整理的感想和过程。
为了方便,本文用“外公”来称呼他。
整理背景:
外公是今年88岁,头脑清晰,一直独居在自己家里,孩子常年在外面打拼,只有过年才会回来。
但几个月前,外公外出时不慎摔倒,头部检查出了血块,住院治疗后住进了全看护养老院。
闺蜜每次喊我一起去看外公的时候,外公都会让我们带他回家看看,有时是拿些东西走,有时只是在家里坐一会儿,我们看的出外公对这个家深深的眷恋。
上次在家里的情景
外公对这个家的态度也从,最初在离开时,很自然地检查门窗是否关好,到和我们交代,这个房子你们收拾一下租出去吧。
外公每次在这个家里呆的时间也越来越短,我感觉得出来,这几个月,是他和这个家道别的过程。
不久前,他向子女宣布了身后财产的分配,并让女儿,也就是我的闺蜜,安排对他的家进行整理。
整理前
十一假期,我和老公、闺蜜,安排了2天对外公的房子进行整理。
整理之前,我们进行了沟通,决定一下整理到什么地步,整理过程的分工。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要不要接过来看整理的过程?
这个问题的讨论结果,是不接他外公过来。
一是因为整理的环境比较恶劣,几个月来南方的潮湿空气使得被子和旧衣服都已经发霉,房子的空气很差,外公年事已高,身体又不好。
南方潮湿的空气,让床铺已经发霉。
二来,婆婆和老公还担心,这房子里的物品是外公大半辈子的回忆,一些旧物件翻出来让外公见到,他的心情是宽慰还是悲伤,这是我们难以预料的。
而且,老公说,外公这样年纪的老人,在有生之年安排好财产,同意你去“动”他的家,就是全部授权了,相比较大多数年岁的老人已经算是开明了。作为家人,也只想让他平静地度过最后的时光。
所以最后讨论的结果是,外公已经把家交给我们处理了,但作为照顾外公再次回家的感受,不想让他失落,决定本次整理后仍然保留家的感觉。
整理中
和大多数的老人一样,外公喜欢用木板DIY出家具来收纳各类不舍得丢弃的物品。
阳台
动手能力很强的外公:红框以外都是DIY出来的收纳空间
外公是实力收纳达人:角角落落都是搭建的收纳空间
各个角落里掏出来的鞋子
外公也有攒塑料袋的习惯,角角落落翻出了好几箱的塑料袋,舅妈淘汰的LV包也成为装塑料袋的容器。
还有很多饱含着外公各个人生阶段记忆的物品。
儿子 孙子 小时候的衣服、玩具
满满老上海时代感的物件
92年的家书 外公年轻时的工作证
老卡带 比我年纪都大的卡带机
外婆在世时织的手套
外公收集的但早就忘记的毛主席像章
我们把家书、工作证、卡带、毛主席像章这些带着美好回忆的物品给外公留下来了。
看着这些物品,我的感受也很难形容。如果外公在场,他会是什么样的心情。如果有一天,我即将走到人生的尽头,我想看到哪些代表我人生各个阶段的物品呢,那时,我又将会是什么样的感受?
在楼下等待运走的物品堆旁,还有小区的老人在翻找可能有用的物品。
我既想去问问他,你家里真的缺这些吗?又想到,可能对于他们这些出生在物质非常匮乏年代的老人,囤积物品是一件很开心的事,那就拿走吧。
原计划是要将阳台工具柜和电视柜也清理完的,但家人和搬运工人都表示已经体力不支了。我们已经数不清一共丢掉了多少东西,工人师傅也表示不知道上下楼多少次了。
于是我们决定做最后的收尾,本次整理告一段落。
整理后。
我们丢掉了不常用的生活用品、被子、不穿的衣服、鞋子、食材等,家里变得清爽很多。
部分整理前后对比图:
前天外公回家看了,外公说整理的很不错,整理到这个程度他很满意。
外公也在用他的开明与枳极为我们着想,他同意整理,不就是想梳理好自己最后的人生,不给自己留遗憾,不给家人添麻烦吗?
关怀整理,不只是我们对老人的关怀,也是“老”与“小”相互爱与亲情的连接与传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