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节的知识点
一、觉察
1、操作主义,反之本质主义,要可操作性,不要求本质。操作主义:举极端的例子,哗众取宠,不一定对,但是不对不见得没效,讲课有没有效关键在于听得人信不信,而不在于正确与否。举极端例子目的在于唤起对方的注意,让受众的注意力集中到自己身上。
例:不打勤的,不打懒的,就打不长眼的。
2、觉察能力:人和人的觉察能力差距是非常大的。例子:有人进入房间15分钟就知道逃生通道。
3、欲望是内隐的,情绪可以外显。欲望产生情绪,情绪是失控了的欲望,通过情绪识别欲望,负面的情绪产生的原因在于欲望没有得到满足,引导受众合理满足欲望,欲望产生需求,需求产生动机,动机产生行动,行动达到目标。
表情内涵:情绪的外部表现。表情外延:面部表情、身段表情、言语表情。
4、总结:知道目的和逻辑关系
觉察,情和欲,情绪是失控的欲望。表情的内涵和外延,读人面部表情的能力看脸色的能力,引申出看脸色的能力由妈妈决定,取决于妈妈的三性,重点反应性。二、习惯:做不知道自己知道的事情。无意识的行动,又成了无知。无知、自知、觉察、习惯是一个循环,好习惯成就一生。
例:怎么形成戴口罩的习惯。部分人不知道戴口罩,自己不怕死,不知道别人怕被传染;经过很多人的带动,开始知道戴口罩,自知,但还是有人忘记戴口罩,没有觉察到自己出门戴口罩;现在形成出口必须戴口罩的习惯,不戴会不习惯。
三、最难的部分,由无知到自知。原因受文化的影响,家庭文化,习惯养成。通过观察自己和家人发现与文化有关的这些现象。
和文化影响有关的例子:鱼生活在水中,不知道水中;人生活在空气中,不知道空气的存在。身在福中不知福。
四、讲课技能要求:作为心理工作者应该培养培养幽默感,根据讲稿,学会编故事,语言通俗化甚至可以庸俗化,关键要生动,讲自己的例子,基本要求越具体越好,时间、地点、人物。没错不代表正确,编出来的故事可以武断,目的为了证明和支持观点,为了论点服务。
讲课评判标准:是否满足听众的需要,现场讲课看听众的反应作出相应的调整,“知道给谁讲课,比知道讲什么更重要”。
讲课示例:俗语:看人家脸色,看人家的脸,端人家的碗。这是一种觉察能力。抛出问题:为什么人与人读人面部表情,察言观色的能力差距这么大?引出答案,构建出来的答案,答案可能是武断的,拼妈不是拼爹,目的在于引起受众的注意。
对方问的问题,心理咨询师不要直接回答问题,而是帮助地方解决问题,因为对方知道做不到会更痛苦。怎样做?启发他、引导他、鼓励他就是不能替代他。
例:问怎么做一个好母亲?答在养育孩子过程中有哪些不足和遗憾?(启发),进而引出判断“好”母亲的标准:反应性(生理,妈妈的气质类型)、情绪性(心理,情绪的稳定性)、社会性(社会)。
五、重点:四句话说明白,把心理学基本说明了。
另一个视角印证这四句话乔·哈里窗:公开的区域;知道自己的盲区,就是自知;盲区(错觉)是客观的存在,不能通过肉眼的努力来克服;保护好隐私,好人是干了坏事没有被别人发现的人。不干坏事的人是圣人;未知区域。
这个春节假期因为疫情延长,大人不上班,孩子不上学,相处的时间比平时多了许多,无聊之余一起拼厨艺便成了这个春假假期最大的特色,我们家也不例外。老公抑制不住自己的热情,每天在厨房里丁丁当当,不得不说做菜的技术一天一个台阶。可在这期间,我发现了老公一个特别让我难以忍受的毛病,我们家的厨房抹布几乎是万能的,擦完灶台擦餐桌,擦完餐桌擦手,甚至在做饭期间时不时用来擦擦自己的脸,还不爱洗抹布,整块抹布闻起来散发着一股难以形容的臭味。我不止一次在他擦脸的时候制止他,不止一次唠叨他洗抹布,没用,导致我不得不自己洗,但发现那股味道洗也洗不掉,只能扔掉。
回想了一下,这股难闻的味道在婆婆家也会闻到,我公公做饭习惯性拿着一块抹布啥都擦,虽然我婆婆也会洗抹布,但他们家的抹布永远是湿哒哒的散发着难闻的味道,所以在婆婆家我从来不动抹布。
我妈家则不然,抹布分门别类,擦灶台的,擦桌子的,垫着端饭的,做完饭我妈都会用洗洁精或肥皂洗干净晒干,下次再用,所以总是干净清爽。我和老公从下在家庭环境的影响下形成了对抹布不同的用法,而且很难改变,对我无数次的提醒老公都置若罔闻,因为他已经习惯了,没有意识到这样做是有问题的。短时间内我无法改变他的这一做法,我认为自己的做法是对的,也不会改变。那我能做些什么?继续洗抹布,扔抹布。
讲了这个故事,我的目的是什么呢?我想说明下面的观点:
认识自己最难的部分是由无知到自知,原因我们每个人受文化的影响,如家庭文化,就像鱼生活在水中,人生活在空气中,觉察不到水和空气的存在,因为已经习惯了,习惯养成后很难改变,如果想要改变必须先有自知,就是由不知道自己不知道(无知)到知道自己不知道(自知)。如果老公认识到拿着厨房抹布擦脸不干净不卫生,别人看来会难受恶心,那他就有了自知。这一点很难,经过我无数次的提醒,他依然如旧就是很好的证明。
有了自知,下一步便是觉察,不管你信不信,人和人之间觉察能力差距是非常大的。在单位的微信群里,总有那么几个人特别赶眼神,领导下个指示,马上回复“收到执行”,领导说个闲话,他会插诨打科,时不时发点正能量的鸡汤,搞的领导连连点赞,充分体现了看人家的脸,端人家的碗。说真,以前我很难认可,骨子里不知哪来的一股“傲气”,不屑于“溜须拍马”,尽管现在的我终于认识到这是一种觉察能力。由此引出一个很重要的概念:
表情:内涵是情绪的外部表现;外延是面部表情、身段表情、言语表情。
能够察言观色,根据对方的面部表情、身段表情、言语表情判断对方的情绪,进而采取不同的应对,想想哪有人不喜欢被这样对待,用一个词形容那叫“熨帖”。古代皇帝身边的太监哪一个不是察言观色的高手,皇帝的一言一行揣摩的入木三分进而太监的信息特别灵通,隐形权利比宰相都大,因此也就有了历史上多次的“宦官之乱”。
不断的保持觉察,时时提醒,慢慢就会形成习惯,就到了不知道自己知道的阶段。就像我们开车的老司机都有这种体会,刚开学会开车的时候,很是小心翼翼,怕违反交通规则,怕剐蹭,怕撞着人,总会左看右看前看后看,连听个广播都不敢大声,生怕分散注意力。开上几年,开车已经是习惯性的无意识动作,不需要再去刻意提醒自己。
习惯是无意识的行动,又成了无知。无知、自知、觉察、习惯是一个循环,好习惯成就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