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死疲劳》是莫言2006年出版的小说,今年再版了,迅速登上豆瓣虚构类图书榜榜首,在豆瓣的评分有9.2分,我个人的评价也差不多,在9-9.5之间,今天就想来聊聊这本书。
看这本书的动机来源于在网上冲浪时看到视频,是《生死疲劳》再版的发布会,那个女主持人有口音并且大舌头,把生死疲劳念成“森死皮挠”,让我笑了半天。这个发布会请了余华和西川作为嘉宾,余华和莫言是多年的好朋友,于是在发布会上,余华也妙语连珠,说出了那句著名的“妈的,写的那么牛逼,我操”,于是我深感好奇,想看看到底有多牛逼,于是翻开此书。(这个发布会b站就可以看,感兴趣的朋友也可以去乐呵乐呵。)
很惭愧,我一直没看过莫言的书,甚至连《红高粱》的电影也没看过(之后一定补),因为之前看他的一些节选,被“拔吊无情”和“人死吊不死”一类的言论震撼到,以为他是个乡土式粗鄙作家,我大为恐慌,怕读了之后我也口吐芬芳,于是一直没看。但读了《生死疲劳》之后,不得不说我的判断还是很准确的,整部小说生殖器官含量极高,包括且不限于婚外情、爷孙恋等剧情,也处处充满了粗鄙之语,让我忍不住截图分享给亲朋好友一起乐呵乐呵,但这些粗鄙并不让我反感,反而有种农民式的狡黠和幽默,是一种很具有个人特色的语言风格。整体看下来,不论是剧情、人物、世界观、想传达的思想和写作技巧都很有独到之处,下面聊点细的。
以下内容涉及剧透
1950年,西门闹作为地主被枪毙,在阎王面前哭诉一生从未作恶,于是阎王让其转世,却在转世中变成驴、牛、猪、狗、猴、最后再度转世成人,经历了50年的风雨变幻,以动物的视角看这半个世纪以来发生的事,视角独到,很有意思。
从整体故事来说,让人想起《白鹿原》和《百年孤独》,怎么说呢,我觉得自从百年孤独后,作家们写这种时间跨度极大的小说时就会多少沾点马尔克斯的影子,白鹿原被称为中国的百年孤独,但是我觉得生死疲劳给我的既视感更强些,同样是在一个小村子,马孔多和西门屯,同样具有魔幻色彩,比如会流血的头发和转世投胎等要素,同样让人傻傻分不清的名字和错综复杂的关系,阿尔卡蒂奥和奥雷里亚诺,刻在DNA里的名字了属实是,生死疲劳里的合作、互助、解放、开放、这些极具时代特色的名字因为太像了也让人经常分不清楚,因为这本小说是经历了从1950-2000年的跨度,我愿称之为《五十年孤独》。
附上一张人物关系表(网上搜的),好在我国名字都是俩字儿到仨字儿的,好记。
这种时间跨度大的小说,优点就在于有“史诗感”,看完会怅然若失的吐气:那个时代就这样过去了啊。缺点在于人物关系多且杂乱,需要耐下性子看,而莫言的长处就在于,他能够把这么多、这么杂的故事写的让人有兴趣能看下去,读的时候不会觉得无聊,有种酣畅感,我想这也是因为他这本书43天写了43万字,写的时候酣畅,读起来也酣畅,不得不说,这写作速度不输网文了,而且还是纯手写(我想这也是为什么莫言给主角起的都是笔画简单字数少的名字)不过据他自己说,这书构思了43年,才能下笔如有神。这也是很有意思的一点,虽然我没有读过莫言的其他小说,但不难看出,他的小说构建了一个“莫言世界”,就像马孔多对马尔克斯有特殊意义一样,莫言的故乡高密也是他奇幻世界的起源,这是他最熟悉的环境,是他的精神乐园,在这个环境里他挥洒自如,所以我们才能读的酣畅淋漓。
关于如何对抗伴随着史诗感带来的阅读疲惫,《生死疲劳》展现了几个有意思的技巧。
1、线索:本书以主角西门闹和阎王的抗争作为线索,让主角不停的转世轮回,读者自然就会期待下一个轮回会怎么样,“作为狗的主角会怎样呢?”,这种好奇会引着人继续读下去。
2、视角:这本书里有两个主角,一个是地主西门闹,他转世又成了西门驴、西门牛、猪十六、狗小四、猴子,和蓝千岁。另一个主角是西门闹的长工蓝脸的儿子蓝解放(这个关系有点复杂了,看上边的人物表),为了避免视角的单一化,莫言让两个主角换着来讲故事,并且都是第一人称的视角,即“我”,所以会让读者很有代入感,一会儿是动物视角,一会儿是蓝解放,视角的变幻带来了一定的新鲜感。(与此同时也会导致一定的阅读混乱,一不小心就不知道该带入谁了)
3、莫言:我觉得这本书最有意思的地方就是在整本书中,莫言把自己作为一个角色放了进去,书中处处能够看到:“莫言那小子说过”、“莫言在他的一篇小说里这么描述到”,从书里能看到莫言是怎么从当年的脏兮兮狡黠小屁孩儿逐渐长大,并且莫言对自己的评价也很有意思:
作为作家的幽默感在自嘲里体现的淋漓尽致。
关于主线剧情:
主要讲了西门屯和小县城在1950年到2000年的种种发展,经历了斗地主、自然灾害、文革、合作社、大搞养殖业、恢复单干模式、最后发展成新农村,我国当代文学离不开这些时代烙印。看到当年的一些标语和口号,看到狂热革命的人们,不解、好笑、又后怕,而这些情绪都在莫言诙谐的文字里暗流涌动。
关于写作风格:
每个作家都有自己的写作风格,读完这本书之后,有种莫言像个窗外边的调皮小孩,站在小板凳上捅破窗户纸,眯着一只眼偷看屋里的父母“做坏事”,然后兴奋地讲给其他半大孩子的感觉(虽然这个比喻可能不恰当),莫言的语言质朴中不乏粗鄙(不如说粗鄙正是质朴的一部分),又有狡猾的部分,比如那些虚虚实实的语言,像是在和读者说话,“你看,又被我骗了吧”。
在这些平实质朴又狡猾的文字外表下面,能感受到一个伟大作家沉静的力量吐露的真实,虽然我没看过更多他的书,但我还是愿意用“伟大”这个词,这股沉静的真实像海面下的冰山,看不见它,但不可撼动的存在着。
关于人物塑造:
因为人物实在是挺多的,就捡几个我有印象的吧。
我喜欢蓝脸,只认死理的“中国最后一个单干户”,凭着老祖宗留下来的道理,自己勤劳的双手,驴子和牛,绝不迎合其他人,哪怕众叛亲离。
这点子倔强也遗传到蓝解放身上,他不当县长,隐姓埋名,就是为了离开不爱的女人,和小他二十岁的真爱在一起。坚持到原配死去,终于和爱的人结婚。令人唏嘘。
一个人做出一个决定不难,甚至做出站在所有人对立面的决定也不难,但难的是永远坚持自己的观点,如果一个人一辈子都坚持着同样的信念,那么连错误都会显得伟大。
当然,我也怀疑这样坚定的信念只存在于小说里,毕竟在现实里我还没有活得足够长以至于我见证一个坚定信念的诞生。
莫言是个男作家,所以对女性的刻画稍显不足,唯一让我动情的女性角色是黄合作,她写下血书警告庞春苗离开她的男人,最后孤独终老,这是时代的不幸。(但是女人狠起来那股劲儿很对味儿)
关于结局:
《生死疲劳》的结局为人所诟病,有人觉得这是为了大团圆而大团圆,最后几章让老一代的人们仓促死去,甚至人为的杀死了一些本不该死的角色,比如庞春苗和庞凤凰,显得有点虎头蛇尾。我倒觉得大团圆的结局不差,因为这不是一个标准意义上的大团圆,而是为了达成“魔幻主义结局”,故事的最后,人们和他们一开始喜欢的人埋葬在同一个墓穴,在一亩六分地上,爱过的、恨过的、分分合合爱恨纠葛的人们,都埋在一起,长在坟头上的草别无二致。这是具有魔幻色彩的和解,史诗感和孤独感也由此而来。
关于书的主题:
这是一本关于“和解”的书。主角从一开始的愤恨,到之后逐渐接受自己动物的身份,帮他的主人干活,到后来以怜悯之情照顾主人和他的孩子们,他的恨意在逐渐消散。但有趣的是,主角做驴的时候充满愤恨又有脾气,做牛的时候本分却又倔强,做猪的时候学会了享受猪生,做狗时以“一条好狗”自居,做猴的时候就只有蛮力,而没有人的思考了。可以发现西门闹的“人性成分”在逐渐减少,一开始他还以“西门驴”自居,后面就直接叫“狗小四”了,开始还会报复,后面只有对人的忠诚。在逐渐消解恨意,变得悲悯的同时,人性也逐渐朝着动物性变化,不知道这是不是一种“生死疲劳”。
同名公众号:一只长了牙的鸟
欢迎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