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文化名人齐白石,生于1864年1月1日,故于1957年9月16日。其祖籍安徽宿州砀山,生于湖南长沙府湘潭(今湖南湘潭)人,号白石、白石山翁、老萍、饿叟、借山吟馆主者、寄萍堂上老人、三百石印富翁。他不仅是世界文化名人,还是近现代的中国绘画大师。
齐白石(1864年1月1日─1957年9月16日)
早年曾为木工,后以卖画为生,五十七岁后定居北京。擅画花鸟、虫鱼、山水、人物,笔墨雄浑滋润,色彩浓艳明快,造型简练生动,意境淳厚朴实。所作鱼虾虫蟹,天趣横生。齐白石书工篆隶,取法于秦汉碑版,行书饶古拙之趣,篆刻自成一家,善写诗文。曾任中央美术学院名誉教授、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席等职。代表作有《蛙声十里出山泉》《墨虾》等。
2017年12月17日晚,齐白石作品《山水十二条屏》亮相拍场,最终以9.315亿元人民币成交,成为目前最贵的中国艺术品。
藏研网分享一则齐白石《虾》高清大图请您赏析
点击下方链接或搜索 藏研 直达高清大图赏鉴
▼
齐白石《虾》
齐白石在北京定居后,内心却是“故里山花此时开也”,的思想轨迹。齐白石不可能将家乡草木赶过黄河带到北京,但家乡草木却作为一种自然信息随齐白石来到北京,并化作艺术信息传达出来,以实现齐白石心理的平衡。齐白石刻了许多寄托着怀乡之情的闲文印,如“吾家衡岳山下”、“客中月光亦照家山”,是齐白石自抒胸臆的第一主题。齐白石写了许多的怀乡诗, 如:“登高时近倍思乡,饮酒簪花更断肠,寄语南飞天上雁,心随君侣到星塘。”又如“饱谱尘世味,夜夜梦星塘”、“此时正是梅开际,老屋檐前花有无”,这些诗句是齐白石“夜不安眠”、“枕上愁余”时所些的肺腑之语。变法和着变意,变意和着变法,乡心伴着童心,童心也总念乡心。
齐白石《虾》局部图
齐白石《虾》局部图
齐白石《虾》局部图
齐白石《虾》局部图
藏研网再分享一则齐白石《雏鸡出笼图轴》高清大图请您赏析
点击下方链接或搜索 藏研 直达高清大图赏鉴
▼
齐白石《雏鸡出笼图轴》
每个造型艺术家都有自己造型上的美学尺度。当齐白石画牵牛花,时叶皆作正面观,花皆作侧面观,花苞皆直如红烛,这是局部的一致和整体气势的统一,是造型的特色。而牡丹花的丰艳,棕树冲天的意趣,不倒翁的泥玩具样式,背向的牛那浑圆的形,侧向的虾那狭长的形,猫头鹰的类如轴承结构般的眼,这些纯造型上的表现,既与物形有关,也与画家的感受方式有关。齐白石描绘工细草虫的本领带有民间手艺人炫耀技能的因素,那些粗笔枝叶与工细草虫在同一画幅中的出现,体现出了对比的美,这种美是齐白石农民兼文人的双重人格的复杂性所决定的。
齐白石有关造型的著名画语——“作画妙在似与不似之间,太似为媚俗,不似为欺?”,既齐白石的造型观,也是齐白石在整个艺术格调上,欲求沟通世俗和文人的审美意趣。既不流于媚俗,也不狂怪欺世的中间选择。"似与不似之间"的造型妙趣,和齐白石的"平正见齐"的观点一样,是这位既能极工,又能极简,分别地在两个极端上有所创造,而最终又不肯拘泥于任何一个极端的艺术家所选择的造型尺度和审美的中界点。晚年的齐白石日趋简化的画风,是日益强化了“不似之似”的造型,也日益强化了“神”的主导地位,臻于"笔愈简而神愈全"的境界。齐白石生命最后一年的“糊涂”笔致,也是一种艺术中难得的糊涂,是突破了楷书般的笔法,进入无法而法的高妙表现,是艺术家主宰艺术形象的最高境界。
齐白石《雏鸡出笼图轴》局部图
齐白石《雏鸡出笼图轴》局部图
齐白石《雏鸡出笼图轴》局部图
齐白石《雏鸡出笼图轴》局部图
齐白石《雏鸡出笼图轴》局部图
他的画风不仅有浓厚的乡土气息,还有纯朴的农民意识以及天真浪漫的童心,极其富有余诗意。他的作品就是艺术的内在生命,色彩热烈明快,墨与色形成强烈对比,造型和笔法也非常的浑朴稚拙。这就是齐白石艺术的总体风格。齐白石在绘画艺术上受陈师曾和吴昌硕的影响甚大。
本文转载于 南三大叔发布于藏研app
https://h5.cangyan.com/#/pages/content/details_Release?id=5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