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给自己,写给有同样经历的80后
最近感慨颇多,人到中年不如狗,各种压力接踵而来。2024年开局,我觉得是自己过去人生40多年来最艰难的一年。原本没有想要写东西的想法,最近得闲,看了很多的书,又重温了余华老师的书,今天刚刚看完《活着》,又恰逢自己在等待面试结果的尬口上,阅读让心中的焦虑暂时得到了些许的平复。再次读《活着》,与之前自己20多岁的时候读有完全不同的感触。感慨命运、感叹人生,这些都是从自己过去的40多年来的人生经历中有深深感触的体验。我想,时代虽不同,但人在经历磨难时内心的苦楚,大抵都是相同的吧。
随便写写
第一章 儿时的记忆
画像 我
我出生在豫东一个非常小的农村。记忆里小时候的村庄有一望无际的西瓜田,花生地。盛夏的骄阳把大地烤的滚烫,赤脚踩在沙地上,感觉脚在刚烫过的铁板上。儿时的记忆大概是三四岁的样子,两边各一个小辫子,头顶再顶个冲天炮的小揪揪,永远黑乎乎的脏手,肚皮上一道一道的黑色西瓜汁印儿。姥娘亲手做的手工布鞋,脚拇指处永远是最先被穿烂的地方。鞋底是家里的破布刷上玉米面糊糊,贴墙上晒的鞋底儿。小时候家里床上的芦苇席下面总是压着很多的鞋样儿。
槐树上的笆
豫东的夏天,槐树、枣树、柳树、桐树,枝繁叶茂。姥娘用藤条编成笆,架在院子前面的三棵大槐树半中间,晚上带着我睡在上面,70多岁的姥娘,整夜整夜的摇着扇子给我祛蚊子。晚上躺在笆上,听着知了‘知。。。知。。。’的叫声,很快就能睡着。儿时不懂什么是烦恼,睡在笆上的童年,成了我人生中最难忘的记忆一部分。我想,之所以难忘除了这种特殊的睡觉场地外,更多的是从小跟姥娘一起的深厚感情,她的气味儿,她默默的用行动表达的对重孙辈儿深深的爱。。。
糊洋火盒儿
有记忆的时候,家里还没有电。姥娘每天晚上会点着煤油灯糊洋火盒儿,我都不记得多少钱一个了。每天晚上在煤油灯下刷浆糊,糊盒子,糊几天后背出去交给收火柴盒儿的人,然后她换一包‘古城’牌儿的烟,我记得卷烟的纸好像是棕色的,没有烟蒂。晚上姥娘一只手给我摇着扇子,一只手抽着烟,知道20多年后,我成家了,才知道姥娘一生的寂寞。回想起每天晚上在空气中的烟草味儿和黑夜中一闪一闪的烟火,小时候觉得亲切,那是熟悉的亲人的味道。长大了我懂了,那是属于她的寂寞,一个女人一生的无奈与寂寞都在那一口一口吐出来的青烟里。
--没有什么具体的思路,想哪儿写哪吧。第一次写东西,都是自己真实的童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