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暑正心,复性知仁。孟子曰:“必有事焉而勿正,心勿忘,勿助长也。”只靠专一静坐不能达到动静皆定的恒照之境,正心需要“勿忘勿助”之无为功法,然后庶几可以达成恒照之境。学者不可著一事在胸中,才著些事,便不得其正,正心后即可得中道。其关键要顺其自然,当行则行,当止则止。
正心的目标,是达到勿忘勿助的无念,而不是刻意追求无念的死寂。正如明儒吕怀在《与杨朋石》书信中所言:“静坐工夫,正要天机流行,若是把定无念,即此是念,窒塞天机,竟添一障。”无事守静,当内外两忘,此静极之境界,如姤卦九五爻《象传》之“含章”。
动静皆定,才可以言本体。明儒王阳明在《传习录》上篇中说:“定者心之本体,天理也,动静所遇之时也。”所以,不论动与静,治心关键在定,把动静无间之定心,看成是照心。这种动静皆定的最终境界,就是无妄无照的恒照之境。
明儒罗洪先在《与蒋道林》中说:“当极静时,恍然觉吾此心中虚无物,旁通无穷,有如长空云气流行,无有止极;有如大海鱼龙变化,无有间隔。无内外可指,无动静可分,上下四方,往古今来,浑成一片,所谓无在而无不在。”这里的心中虚无一物,便是进而无遇之际,正好可以浑成一片达成无在无不在之妙境。
宋儒杨庭显在《慈湖先训》中说得更为到位:“吾之本心,澄然不动,密无罅隙处。人自己尚不识,更向何处施为。”无处施为,唯有退藏于密,不思而得,不勉而中,方能内外合一。
总而言之,正心就是要做到“艮其背,不获其身”,不受外界污染;“行其庭,不见其人”,忘掉主观的东西;就是心虚而得内外两忘而合一之气象,无住生心的正念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