哀公问社于宰我。宰我对曰:夏后氏以松,殷人以柏,周人以栗。曰:使民战栗。子闻之曰:成事不说,遂事不谏,既往不咎。
哀公问宰予,社稷坛与历史文化演变有什么关系呢?宰予告诉他夏朝社稷坛上栽的是松树,殷朝栽的是柏树,周朝栽的是栗树不过他说栗树栽得不好,栗树使人看了会害怕,战战兢兢。宰予后来回到孔子这里,报告见哀公的问答,孔子听了以后就感叹了。就周朝而言,孔子觉得文王、武王在各方面都没有错,只在这件事上还不大妥当,但对前辈的圣人,不好意思多加批评,所以他说已经既成事实,再说也没有用。对人与人之间相处来说,既成事实,劝也劝不转来了,过去了何必追究呢?孔子这番话,虽然看起来是对历史的一个宽恕,实际上透过这个宽恕,表明了孔子认为周朝的这件事是有问题的。
说话是一门艺术,也是一门学问,是一个人情商的外现。成事不说,遂事不谏,既往不咎。
对过往:成事不说
“成事不说”的意思很好理解: 已经完成的事,就不要再说了。强调的是对待过往的态度。
每个人心中都有一段不为人知的往事。其中有荣耀、有欢欣,但也会有悔恨、有遗憾,但无论是好是坏,当一件事情已经发生之后,便已成过往。
“成事不说”即是对人,也是对己。
对人来说,古人云,“士别三日,当刮目相待”,不要总是拿一些陈芝麻烂谷子的事情来揭别人的短,也不要因为别人过去的表现而给人定性。
从对己的角度说,接受已成定局的事实,不要逢人抱怨,不要懊恼自责,否则只会给人留下“祥林嫂”的印象,对于事情并没有任何帮助。
人生路只有一条,向前走,莫回头。
成事不说 遂事不谏 既往不咎
对现在:遂事不谏
“遂事不谏”指的是对于别人决定了并且着手做或者已经做完的事,就不要再劝阻了。这透露出一种对待现实的态度。
在事情的谋划阶段,应该要畅所欲言、各抒己见。但是当别人、尤其是上级已经拍板了最终的决议之后,就不要再多言了。
如果劝阻的不好,只能显示自己的愚蠢。
如果劝阻的对,但对方最终却并没有听从你的建议,那只会显得对方愚蠢。
而如果这个劝阻的时间是在事情的负面效果出现之后,那就更会让人认为你是在说风凉话,做“事后诸葛亮”,更是不可取的。
对过错:既往不咎
“既往不咎”说的是对待错误、尤其是他人的错误时应有的态度:对于已经过去的错误,就不必再予追究了。既往不咎是一种胸怀,也是一种智慧。
每个人都会犯错误,但并非每个犯错误的人都是心存恶意。
大部分人都要么是因为一时疏忽,要么是因为缺乏经验或者因为情势所迫,换个环境、长了经验就不会再犯同样的错误了。
对于这样的人,我们还是应该给他们足够的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