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我们总是成全别人,委屈自己?

不必仰望别人,自己亦是风景

你在乎别人对自己的看法吗?你会小心翼翼,委曲求全,只为看起来合群吗?

具体表现在:我不能提出要求,因为提要求别人会不开心;不能做错事,怕别人生气;不能直接拒绝,会伤害到别人,宁愿委屈自己,也决不让别人受委屈。

这种感觉仿佛生来就欠“别人”的一样。

01 原生家庭有条件的爱。

家庭和婚姻治疗大师达林.兰瑟说:“取悦别人的习惯始于你的童年,如果你总是迁就别人,这可能源于你的父母,他们长期压抑对你的爱,将不可能实现的期望施加于你,并用不公平的方式来管教你”。

很多父母一生气就对孩子发脾气,情绪化、恐吓式威胁“我不要你了,我怎么会生下了你,你为什么这么不听话,你生来就欠我们的”,常常让孩子处于被冷落、抛弃的边缘。

小时候,我想要一辆自行车,母亲总是会说:“浪费钱,买来又没有什么用”,等你学习成绩好了再买。

后来我长大,成绩提高一点,这时候有了弟弟,母亲又会说:“你长大,该懂事了,弟弟还小,需要人照顾”。

好像只有学习好,才能得到自己心爱的东西;只有懂事,照顾好弟弟,才能换来被爱。

直到现在,我依然没有得到那辆小时候想要的“自行车”。

上大学后步入人际关系,大脑预设好像是:“我只有先让别人舒服,别人才会对你好”。

有一段时间,我常常怕别人说自己不合群,难相处,于是主动迎合,对所有人保持热情,没脾气,不会拒绝,这些渐渐地成为别人定义自己的标签。

时常不敢说出自己的诉求,有时候感觉只有通过付出、妥协、忍耐才能正常与人交往。

后来发现,所谓的迎合,其实,并没有换来别人同等对待,反而在这个过程中变得敏感,不自信,也失去了快乐。

02 过分取悦别人,活在别人期待中,不关注自身需求。

每个人都希望自己被喜欢、关爱和肯定,但是靠委屈自己去换取,非但换不来自己想要的,还有可能遭受更大的伤痛。

在《讨好型人格》这本书中有这样一个案例:三个同事,由于中午吃饭时间办公室不能没人,三个人会简单交流一下,谁先去吃饭、休息。

今天同事A直截了当地说:“我先去吃饭,我都饿死了”,明天同事B撒着娇说“哎呀,我先去睡一会儿,头都疼了”,只有C从来不发表自己的意见和想法,都是A和B同事自己定下来吃饭时间后,她依据两个人的情况被迫安排自己何时吃饭、休息。

很多时候,她内心是有渴望的,也想早点吃饭、休息,但说不出口,总是将他人的需要摆在自己之前。

生活中,我们也会经历这种情况,和朋友一起逛街吃饭,大家兴致勃勃玩耍、点餐的时候,总有那么一个人默默无闻的说“随便、都可以”。

不表达自己真实的情绪,即使是在最亲近人面前,也还是避免发生冲突,不想让对方不高兴,以取悦别人的方式来引起他人对自己的关注。

一次讨好可能会让对方觉得不好意思,下次有所回报,但当多次讨好后,我们存在价值感就会变弱,时间久了,对方就会习以为常,觉得这是理所当然。

忽然有一天当你停止讨好,别人就会觉得你变了,怎么突然对我不好了?

03 如何避免讨好型人格?

① 停止无意义的讨好。

如果你也意识到这种情况,首先第一步就是停止去做无意义的“老好人”。

可以用情景化的方式记录自己在什么容易时候讨好别人,结果怎样,这样以后在遇到相同情况,就可以及时警示自己。

无法掌控别人,但我们可以掌控自己。

② 别害怕,敢于拒绝,大胆尝试说出自己的诉求

每个人都是平等的,拒绝是每个人最正当的权力。

不用觉得不好意思,说出自己的想法,这样别人才能更清楚的了解你。

学会表达自己的意见,对不喜欢的事情,不用随波逐流,学会说“不”。

③ 与其取悦他人,不如多花点时间修炼自己。

卢思浩曾说过:“先变成自己喜欢的样子,再遇见一个无需取悦的人”。

多读书,去运动,去旅游,拓宽自己的眼界和格局,去更大的世界看看。

当你足够优秀的时候,你想要的一切都会来找你。

④ 享受孤独,多方面挖掘自己的闪光点。

别因为孤独,就无原则地对别人好,接受自己的不完美。

每个人在这个世界上都是一片独一无二的树叶,寻找自己的闪光点,强化自身优势。

04 写在最后

伍尔夫曾说过:不必行色匆匆,不必光芒四射,不必成为别人,只需做你自己。

真正的成熟不是讨好别人,而是学会喜欢自己,别太在意别人的想法。

用我的方式,以我的韵律,过好属于自己的生活。


~~我是单丝er,在这里我们一起努力,一起成长,一起去看更大的世界。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