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看古代片,只知道古代考状元,但从来不知道科考制度到底是怎样的。
最近读曾国藩传,里面详细介绍了,曾国藩从平民一步步考到大清宰相,做到清朝四大名将的。
书中介绍,曾国藩祖上往前数五六百年,都没读书的。只从曾国藩的父亲和爷爷这辈才开始读书的。
爷爷和父亲,在曾国藩很小的时候,就让他足不出户,每天与书为伴,从黎明开始,背书背到日落西山。
但曾国藩考了五次,也没考上个秀才。
后来找对了方法,就像是打通了任督二脉,一路考到翰林院,几乎也就等于我们现在的北大清华
本以为考到翰林院,这辈子的考试也终于到头了。
但进来才知道,皇帝养了翰林院这么多人不做事。但隔不久依然要考试,一年要考那么两三次。考试时间都是随机的,不给你一点点准备的时间。考的好了,继续留下,考的不好就被踢出局。
所以,曾国藩从农民考上来,一路上栽了太多的跟头,吃了太多的苦,不想再被踢回去。
在翰林院依旧不敢松懈,坚持平日的好习惯,发奋读书,每一次考试表现都非常好,才得以在翰林院站住脚。
最后一直做到留名青史,成为晚清的四大名臣。
远的说过了,说近代的史铁生。
在新中国刚解放时,也是苦读书,每年考,每月考,每周考,大大小小的都是考试。
从他写的我与地坛这本书来看,他当时是非常讨厌考试的。
但到最后,他对考试是感激的,不是次次考试,有什么方法能让自己拔尖突出,进入另外一个层次呢?
所以我们学生现在也不要抱怨考试多,因为这是世世代代延续下来,选拔人才最轻松、最简便的方法。
也是普通人突破阶层的捷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