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文品读
《记承天寺夜游》教学资料集萃。
梁衡先生曾深情赞美过两篇文言小品。
有一种画轴,且细且长,静静垂于厅堂之侧。她不与那些巨幅大作比气势、争地位,却以自己特有的淡雅、高洁,惹人喜爱。在我国古典文学宝库中,就垂着这样两轴精品,这就是宋苏东坡的《记承天寺夜游》和明张岱的《湖心亭看雪》。
(梁衡:《秋月冬雪两轴画》,1984年第2期《青年文摘·红版》)
被贬黄州的苏轼在宋元丰六年写下的《记承天寺夜游》,是表达即兴偶感的名作,被林语堂先生誉为“他笔下最精的作品”之一。其中写景的美句“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是人们喜爱的千古名句。
下面的内容,就是欣赏此句的对教学有用的片段资料。
“积水空明”写月光的清澈透明,“藻、荇交横”写竹柏倒影的清丽淡雅。作者以高度凝练的笔墨,点染出一个空明澄澈、疏影摇曳、似真似幻的美妙境界。
(人教版《教师教学用书》)
人们经过一天的劳作后,在月光下小憩,心情自然是恬静、明快的。月色给人以甜美。
苏东坡只用了十八个字,就创造出了这个意境:“庭中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庭、水、藻、荇、竹、柏,他用了六种形象,全是比喻。先是明喻,“庭中如积水空明”。月光如水,本是人们用俗了的句子,苏轼却能翻新意,而将整座庭子注满了水。水本是无色之物,实有其物,看似却无,月光不正是如此吗?“空明”二字更是绝妙,用“空”去修饰一种色调,出奇制胜。第二句用借喻,以客代主,索性把庭中当作水中来比喻,说“藻、荇交横”,最后总之以“盖竹柏影也”,点透真情。这样先客后主,明暗交替,抑抑扬扬,使人自然而然地步入了一片皎洁、恬静的月色之中。
(梁衡:《秋月冬雪两轴画》,1984年第2期《青年文摘·红版》)
全句无一字写“月”,而又无一字不在写“月”。月光临照,庭下如积水空明,可以推见到月色之明了;“水中藻、荇交横”,可以推见月光之清了。月光透过竹叶柏枝,投影地上,才会形成如此奇妙的景象。而积水空明和藻荇交横,相映生色,互相烘染,就平添了月夜夜游的三分美景了。苏轼在此文中处处扣住个“月”字写夜游,这是特点之一。他写月,不像初唐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繁词竞采,而是轻点几笔,则境界全出。这是特点之二。苏轼写月夜景,不是眀写,而是暗写,别具匠心地从竹柏影入手,使之推见到月色清朗空明,这是特点之三。
(吴功正:《字唯其少意唯其多——读苏轼的一篇散文》,《古今名作鉴赏集萃》)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这写的是水吗?不,它是在借水写月,是写了美丽的月色而并不言及美丽的月。
这与直接描写月色相比,有什么好处呢?
好在创造,好在新颖,好在写出了作者在那刹那间的真实感受,写出了一种非常幽雅的情味:既写了那清幽澄明的就像水下宫殿一样的奇美环境,又写了月色的皎洁和月光的柔和。
这就是“一笔双写”的美妙笔法,它言此意彼,虚实相生,语言凝练,令人回味;它比直接描写某物更能表现优美的意境。
(余映潮:《余映潮阅读教学艺术50讲》)
这篇短文没写奇景,没绘幽胜,然而却描写了一个玲珑剔透,冰清玉洁的银辉世界:“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这两句高度传神之笔集中写了夜月的透明。前一句写大片月光泻地,清辉透彻,明净无比;后一句写月色穿透竹柏,星星点点,碎银一般,楚楚动人。这种明月如洗、夜光清幽的美丽画面,真使人达到了如醉如痴的地步。
(何春雅:《一首清冷的月光曲》,2002年第10期《阅读与鉴赏·高中版》)
苏东坡眼中月光如水般平静,心中月光却藏着波澜。他用少到不能再少的文字(仅十八字),状写出流传千古的“苏氏月光”:月光洒落,如庭院积水,水草交错,原是竹柏倒影。虚无之物,历历在目;动静和谐,亦实亦空。没着一个月字,却满目月华。如抒情诗,如小夜曲,渲染出一种天地洁美的情调,抒发了一种浪漫文人的心境。特别是结句“闲人”二字,意味深长,既有人生不如意的悲凉之感,又有人与自然相融的温暖之色。
(邸玉超:《宋朝的月光》,2007年第12期《中学语文·学生版》)
这历来被誉为写月色的绝唱。究其原因,不外三点:其一,处处有月又处处不提月。三句之中没提一个月字,但给人的感觉却是月光无处不在。这个表里澄澈的月的世界,完全是靠喻体来完成的。其二,比喻能摆脱尘俗的旧套,它与视觉、错觉、悬念、联想结合起来,给人耳目一新之感。……这种悬念设疑之法不但把竹柏的影子写得生动而逼真,而且还暗示出那无处不在的月色,确实无比精妙。其三,动静相承,给月色增添十分诗意。“积水空明”,这是一种静谧之美;“藻荇交横”,这是一种动态摇曳之美。给我们勾画出了一个淡雅而又具有风韵的诗化的透明世界。只有在这个世界中,作者才摆脱了迁谪的压迫感,才从类似拘囚的狭小天地中解放出来,才能达到一种物我两忘、天地共存的悟境。
(姚文慧:《从〈记承天寺夜游〉中看苏轼的月亮情结》,2009年第8期《教坛聚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