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父母都知道要鼓励教育,可怎么夸孩子才能真正起到正向激励作用,而不会夸出一个纨绔子弟?本章聊聊夸孩子的技巧。
一、我们确实需要赏识教育
父母需要长期地、习惯性地引导孩子去完成一件事情的过程,而不是只关注事情的结果。我们称赞孩子的时候,可以描述事情的过程。即使这件事情最后没有成功,在做这件事情的过程中,孩子还是得到了能力的锻炼和乐趣。这样的评价能够让孩子关注能力的发展以及实现目标的过程。如果目标实现,他们以后还会付出同样的努力;如果目标没有实现,他们也可以审视整个过程,找到原因,下次改进。这样,才是我们说的激发孩子的内部动机。
二、称赞孩子的目的是什么?
称赞的最终目标是让孩子建立全面的自信心,注意是全面的。
在幼儿时期,自信心强对孩子的主动性起到重要的作用,能够促使他们敢于尝试新事物,掌握各种各样的技能。我们一方面鼓励他们建立自信,另一方面也要注意,不能过于关注他们在某一方面的成绩。
有些孩子在某些特定的活动中表现比较好,得到的称赞比较多,他们往往会建立起自己在特定领域的信心。这样的信心在遭受挫折的时候就容易被动摇,而且这样的信心也不能迁移到别的方面。父母应警惕单一的某一方面的称赞,要帮助孩子挖掘更多的自我认同感。
三、应该如何称赞孩子?
1、具体而诚恳的称赞能激发孩子的内部动机。
无条件地称赞孩子,用”孩子你真棒“这样的方式去称赞,既不具体,又不能体现诚恳。具体的称赞是父母用赞赏的语气来描述自己所看到的和所感受到的,而不是泛泛的、笼统的、无差别的一句:你真棒!你真好!
比如,孩子画了一幅画,高兴地拿给妈妈看,妈妈说”啊,你画的真棒!“这样空泛的夸奖并不能引起孩子的共鸣。如果妈妈说”“啊!你这幅画画的是昨天我们一起读书里的场景啊,我太喜欢这个场景了!哦,你居然没忘记在远处画上那个山坡和湖,简直太仔细了!”这些具体的称赞能引起孩子的共鸣,他付出的努力被认可,内心升起自豪感。
2、称赞“你是努力的”而不是“你是聪明的”。
比如,孩子一次考试考得好,我们可以称赞他:“你这次考得不错,因为你之前准备得很充分,而且你考试的时候很仔细,你看,一些容易马虎的地方你都做对了!”这些因素——充分做准备、仔细,都是孩子可以控制的。下一次考试,他还会继续努力这么做。
这种评价方式是“成长型思维模式”,促使孩子把好的结果归因为自己的努力、仔细等可控的因素。经常这么评价,孩子也会用成长型思维模式来评价自己。在他考得不理想的时候,也就不怕妈妈给他指出来:你看,这次考得不理想是因为你这个地方理解得不够,或者那个地方没学透。把这些漏洞补上,就没有问题了。孩子就会努力去加强知识薄弱的地方。
相反,不要这样称赞:“考得真不错,我就知道你很聪明!”因为聪明、天分、运气这些因素是人自己无法控制的。这种评价方式称为“固定思维模式”,会促使孩子把好的结果归因为天分、运气等无法控制的因素。经常这么评价,孩子也会形成固定型思维模式。
所以有着成长型思维模式的孩子自信心没那么脆弱。他们相信持续学习,他们的能力也能持续进步。而固定思维模式的人关注的是最终结果,关注的是自己固定的能力。
3、称赞有“成长型思维模式”的孩子无须拘泥形式。
美国心理学家所说的“努力”不是中文里面的“刻苦”“用功“的意思,而是体现了重视过程而非结果的一种思路,即在这件事情里,你付出了什么。在完成这件事情的时候,你很专注,你一直保持着热情和兴趣,你能积极和别人合作等,这所有的”付出“就说”努力“。
所以无论他是否轻松做到,是否最后成功,我们都可以去称赞他在这个过程里的付出,让孩子知道我们对他的欣赏和情感,这才是激励孩子的动力。
4、用心观察、真心欣赏孩子,给他适量适当的称赞。
任何事情都必须适度而不能泛滥,并不需要时时刻刻称赞孩子。事实上,很多时候,在关系默契的家庭,一个赞赏的眼神、一个心领神会的微微点头、一个小手势,胜过千言万语。
所以,真正的赏识教育,应该建立在父母和孩子都具备成长型思维模式的基础上。父母用心观察孩子,真心欣赏孩子,尊重和理解孩子的感受和需要,称赞其实是很自然的情感表达,不需要一定的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