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树的牧羊人》是法国著名作家让·乔诺的绘本名作,讲述了一个孤独的牧羊人,凭借自己一双手,几十年如一日在贫瘠荒原顽强地种树,最后将荒原变成绿洲的故事,表现出牧羊人的顽强毅力和无私大爱。所选课文都是关于人生的,力图引导学生初步思考人生问题,懂得生命的价值和意义。
这篇课文是人教版统编教材新选入的课文。直到今天,我总共上了两遍。但两遍的感受是不一样的。三年前,我第一次接触这篇课文时,对新的文章有一种陌生感,在教学设计上也很肤浅,记忆中是对课文内容进行了感知,对人物形象进行了分析。一切都像往常一样平静的度过。以至于教授完后对文章没有多少印象。就像邂逅一个萍水相逢的人,没有什么感觉,也没有什么感情。
三年后,再次轮回到初一,面对不同的学生,自己的心境也发生了变化。这三年来,我对教学的研究和自我的成长有一个质的变化。经过了能手评选,自己苦行僧式的研究课文,磨课,写感受。在这个过程中,我对教学的认识也有被动接受到自发自觉。同时,在于老师的指导下,我学会了如何去研读课文,怎样把握重难点,如何取舍等等教学中的规律。例如:在学请认识上,文中牧羊人几十年如一日在孤独的困境中坚持种树的毅力以及这种行为的意义,要让学生充分理解,必然存在人生阅历和文化积累上的限制。
此外,对于这样篇幅较长的作品,如何循序渐进地深入理解人物精神内涵,在学习方法上,还需要教师的适时引导。再比如,在单元要求上,对默读的处理,我就比三年前来讲,高明了许多。对于本文这样篇幅较长的文章,适宜采用默读的方式来把握文章大意。对于七年级学生来说,要教会他们默读的方法,逐步提高他们默读的速度和效率,为后面扩大阅读视野、读整本书创造有利条件。对于文章内涵、主旨的理解,则宜以精读的方式来达成目标,对文本进行细致解读,在阅读中形成自己的体验和感悟。
这次教学对我来说,还有一点弥补就是对于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渗透中。罗素曾经说过:“被动地接受老师的智慧,这种习惯对一个人的未来生活是一种灾难。”新课标也指出:“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课前预习时,我特意让学生找一些现实生活中的“牧羊人”。结果学生通过收集资料,了解了许多中国的“牧羊人”比如:75岁创业成功,种树的褚时健,了解了“褚橙”,相声演员陈佩斯开荒种石榴的经历。许多同学课下告诉我,通过收集资料,我们真正理解了作者笔下那个牧羊人的精神,在现实社会是真实存在的。有学生说,我因此积累了许多写作的素材,同样的精神的作文,我就可以用这些材料。还有学生说,我被这个人的精神感动了,我可以克服学习上的困难。我感慨到。这比我们老师自己去说教,去预设要好得多,这种潜移默化的情感价值观的渗透,不正是我们想要的教学效果吗?
对于我来说,最近也在不断反思自己。生活中,比我们苦的人多得是,比我们活得精致,活的快乐的人也是比比。我还有什么资格去抱怨、去逃避、去推脱。一个普通的老人,在几十年的时光里,坚持以微薄的力量去改变恶劣的自然环境,这是多么艰难的过程!凭借顽强的毅力,他做到了。而更难得的是,做这一切的时候,他从来没有想过自己可以得到什么,也正因为这份无私的情怀,才能使他无比专注地朝着自己的美好理想努力,他成功了。造就了森林,健康了自我;美丽了世界,幸福了众生。
我想,我们都不是上帝,没有神一样的力量,但是只要心存美好的愿望并长期不懈的去努力,我们同样可以创造属于自己的奇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