棠阁村,隶属惠东县大岭街道,位于惠东县城东北部概15公里处的西枝江边。西枝江此段曲折多弯,从棠阁村的东边、南边静静流过。村北靠山,西面丘陵。背部北山千重,诸如三面嶂、白面山、西华山。南面依江开阔,多良田沃野。若把棠阁村整体当做一座房子来看的话,后山前水,坐北朝南,棠阁村就座落在山水间的开阔地带。与棠阁村交通相联的,东边有梌圩村及凤岗村,再往东是增光、多祝。西北可到梁化,沿西枝江南下,可接惠东县城平山。
棠阁村的位置,局部看,有点偏,自成一隅。当斜阳晚照之际,走在村前的乡道看两边尽是蔬果田园,远望村背的青山,实有一种“南山悠然”之意境。放远来看,棠阁并不闭塞,它既得利于西枝江水运之便,直通不远的平山大圩,水陆皆不过十余公里。
得上天恩赐大地之利的棠阁村,因此成为上游的多祝与下游的平山两大圩镇的中转纽带。有良田水利,可自耕自给;占地理要位,又可对外交通,真乃理想家园之所在。

如今,村中还保留有旧时圩市的痕迹,其中,一座圩市门楼仍保存完好。圩市及圩市门楼,也正是我感兴趣的地方。
圩市建有门楼并不鲜见,譬如沥林罗村圩市“聚龙门”门楼,再有多祝镇“安和市”门楼。并不是所有的圩市都建有门楼,相比之下,表明有门楼的圩市比没有门楼的圩市,在规模、功能上,要大一些、位重一些。当然,也非绝对,这仅是个人的理解。
棠阁圩门楼修在圩场北面,进入门楼,即是圩市场地,再往南,就是棠阁村的集中居住地。现在的集中居住地与当初的圩市应不是同步的,同步存在的,可能是紧邻圩市的老宅。
棠阁圩门楼两层,其二层设有一庙,供的是关公,像这样的无底庙,譬如上围村的“大白楼”,仁英围门楼上的“协天宫”。发现门楼有两块古碑。一块是地方官府发布的告示《奉宪严禁》。当时无闲读,回来读照片,字密不清,更难读全。从个别字句来判断内容:“《奉宪严禁》…等内外属黄菓约塘角约两约…”可能是对某一地界的归属判定,也可能是对某一事件(闹匪)公示性的警告令。落款写到:“黄菓约、塘角约、澄溪约、梁化屯、牛桥约、铁场约、木坑约、增福楼约、小塘约”等。可见,此告示是面向以上几个“约”的范围。这里的“约”是什么涵义呢?从其中熟悉的梁化、增福楼来看,极可能是村的意思,或指对应村的圩市。说明,棠阁村与以上村是常有联系的。落款时间:“清嘉庆六年(1801)”。假以此碑时间来看,棠阁圩市的存在至今已有二百多年了。
另一块是有关重修关帝庙的记录。其中“兹我塘角墟关圣大帝声灵赫濯”,“墟主杨宅捐银六两捌钱正”。落款时间:“同治十年(1871)”。从“塘角约、塘角墟”来判断,棠阁以前叫塘角。塘角,水塘一角。塘角与棠阁同音,棠阁似乎要文雅些,于是,改叫棠阁。
“墟主”的概念,在多祝安和市门楼上也有类似的发现,叫“市主”,意思差不多,指承建圩市的人。可以想见,当年承建圩市的人,不仅有商业头脑,同时,多半是具有一定的财力和声望的人士。
现在的圩场上还有几户人家,应是近代建的房子。其时,已是晚炊时间,据一户正在淘米准备晚餐的阿叔说,棠阁圩上世纪80年代前还存在,那时,除附近村民来投圩外,远些的增光、多祝、梁化的村民都会来这里投圩。后来,随着交通的发展变化,水运式微,圩市随之没落,直到上世纪90年代末期淡出舞台。
现在的棠阁圩,除了门楼和圩场的一排骑楼商铺存在外,过去的热闹和当初人们的生活面貌,如空空的圩场,如随风的炊烟,在岁月匆忙之间,消散于历史的天空,留给人无尽的怀想。

在棠阁圩的后面(偏北),有座“中宪第”,门牌显示“塘肚”。塘肚大概是棠阁下的小组,或与塘角齐名。门额上有块木匾,上刻“中宪第”,上落款:“光绪六年(1880)仲秋”。这样看,中宪第是圩市建立之后才有的事。
据了解,中宪第是中宪大夫的宅第。中宪大夫是古代文官的官职名称,始制于金代,元朝时为正四品,明朝时为正四品升授之阶,清朝时也为正四品。文官分九品,正五品上曰中议大夫,中曰中宪大夫,下曰中顺大夫。中宪大夫也是不小的官了。此处还保存有两座雕楼,这是棠阁村仅有的雕楼建筑,也可以说是棠阁村现存最气派的古建筑。
在棠阁圩的西边(偏南),是棠阁学校。棠阁学校的北边有一座“锦里庭”,东西两面各有一门楼。庭前有一方很大的风水塘。占地不小,但仅保留中路四进建筑,应是近年重修。场坪一侧还保留有当年的一口古井,据重修石刻了解,此井建于清康熙年间。
锦里庭西边,有一座三山大王宫,供奉的三山大王爷,是为当地保护神。门联:大德魏峨千古仰,王恩浩荡万民安(魏峨的写法不知是否有误?)。据重修捐资墙可见,以温姓居多,也有刘、徐、蔡、王等姓氏。再看锦里庭重修刻录,仅打头的刻出姓氏“温”,由以上判断,锦里庭是温姓的祠堂。在棠阁,温姓是大姓。
对于棠阁,这里存有多处不详、未知。有知道的朋友,尽可留言。这样,不仅是对本文的指正和补充,重要的是对棠阁历史风貌的进一步完善体现。
在村东头,即从梌圩村方向过来,有一座谭公庙。一并还修有圣母灵庵、文昌宫、胡玉仙(庙)。

离开棠阁村的时候,晚霞正浓。偎依在山水怀抱的棠阁,沐浴在一片霞光之中,温馨而祥和。小楼光洁的墙面映照反射,金光闪耀,如慈祥的脸庞。村前的田野上,映红了脸的村民,在浇菜摘菜,悠然自得。
回眸处,如凝望五百年前的家园,其情依依,不由让我想起两句久违的诗: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