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到了一篇文章,题目是《妈妈的“声声慢”》,心情久久不能平静。想起了我的妈妈……
从我结婚开始,养成了一个习惯,除了有事,每周日都会回家看妈妈。
那条回家的路再熟悉不过了——两个楼中间有一个窄窄的路口,路是上坡,挺陡的,一直上到坡顶,是一栋上个世纪八十年代的老房子,五层楼,家在最里面的单元。顺着仅容两人宽的小路,来到楼的西头,上到三楼。
楼是爸爸单位分的,是爸爸一手盖起来的,三室的老式楼房,一梯一户,在当时是很高档的房子。八零年到九零年结婚,我住了十年。
最初没有暖气,二哥自己动手,背回来铁管,扛回来氧气,自制土暖气,虽然不太暖和,但干净,好打理。由于地理位置好,第一批集体供暖就安上了,从此冬天很舒服很惬意。
煤气也是最早送上的,爸爸单位有钱有权,把阳台用木头封起来,煤气灶安在了阳台,告别了买煤和泥倒炉灰的日子。
从每周日休息,到每周休一天半,再到现在的双休日,我都雷打不动回家陪爸爸妈妈。放暑假了,就会回去住一段时间,虽然我自己的家离妈妈家不足千米。
妈妈做的面条、烧的烙饼,那味道永远也忘不了,再没有人能做出妈妈的味道。
爸爸爱在另一个阳台上叮叮咚咚敲打,家里很多生活用品都经过爸爸的手变得方便实用,很多到现在还在用。铁匠木匠泥瓦匠,爸爸无所不能。
无论爸爸做什么,都拉妈妈当助手,爸爸妈妈边唠着家常,边干修修补补的小活计,携手走过了七十五年,这是真正的白头偕老。
每次离家,我下到一楼,走出单元门,回头往楼上看,那个画面刻骨铭心——
妈妈的头伸出窗外,白色的短发格外醒目,一遍一遍地挥着手,走到楼东头临拐弯处再回头,妈妈还在,白发,挥着的手。
习惯了,每次都这样,一遍遍挥手,一次次回头。
当时不懂,只是回头,没有感动。
而今天,再想回头,看那个小窗,看那白发,那挥着的手,没有了,空荡荡的。
我知道,那个画面从楼上搬到了我的心里,永远地烙印在心里,此生不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