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许是性格使然,一直以来我都是更喜欢和自己一个人相处,和自己的灵魂相处、和自己的内心相处。
但家里人总是会很担心我一个人独来独往。记得小时候在乡下读书的时候,有一次周末放假,我正骑着自行车回家,中途遇到几个小混混,所幸的是马路旁边有几户人家,我大叫一声后,那几个小混混也就溜之大吉了。但其实我内心还是很害怕的,回到家之后我就一把鼻涕一把泪地打电话跟老爸哭诉,老爸自然很担心我,我也心满意足地从老爸那里得到了安慰。但在家里的外公却黑头黑脸地责怪起我来:“谁叫你平时总是自己一个人骑车回来,我看见其他的那些女孩子们都是一群一群地结伴回来的。”那时的我简直一脸委屈,明明刚刚受惊吓的人是我,为何我反而还要收到责备。
为何一定要成群结伴,我一个人骑着车可以走走停停,遇到夕阳时,我可以减缓车速,慢慢地追着夕阳跑;遇到微风时,我可以加快车速,让微风变大,大到可以让我的头发尽情飞扬。
不过经过那件事之后,我还是稍稍改变自己独来独往的性格,至少在每周放假回家的时候当我看到前方有一自行车“大部队”时,我会加快我的车速紧跟在她们的身后。但其实是没有谁会同你一起结伴到家的,每到一个路口“大部队”里的人就会一个一个地减少,最后还是只有我一个人走完最后到家的路。
其实在初中、高中与自己兴趣相投的几位好朋友成群结伴我还是挺乐意的,毕竟我觉得初中、高中的个人空间很少,大家都为了升学而埋头苦读,而此时一群人学习总是可以互相交流一下各自的学习方法的。在没有充足的个人空间,每天都是被语数英等课程排满的情况下,那时候的“成群结伴”或多或少对彼此的学习生活来说都是一种互补,友谊也更真诚一些。
上到大学以后,开始叫我成群结伴的是我爸。每当我跟他说我准备参加什么活动或者什么实习项目的时候,他总会问一句:那其他的同学呢?每当这个时候我都感觉特别不耐烦与不开心。为什么总是要问别人怎么样,说句极端的话:别人怎么样我怎么知道,别人有别人的生活,我有我的生活。如果遇到了志同道合的朋友,那好,我们一起手携手前行吧;如果没有,那也没有关系,我一个人走也是可以的。
大学与初中、高中的生活开始不一样,它没有每天都排得满满当当的课程,也没有会突然出现在教室窗口的班主任,每天都叮嘱你要好好学习。在大学里你会拥有很多的个人空间,你可以选择与室友们熬夜“开黑”打游戏、刷剧,也可以选择每天到图书馆读一两本自己喜欢的书。自律能力就决定了你是否是在“混”大学,还是在“读”大学,这也是为什么明明是同一所大学出来的学生能力却有很大差别的原因。
刚进大学时,很多同学都会想要好好经营人际关系,特别是自己的室友们,毕竟是以后可能要一起度过四年光阴的人。我也是一样的,刚考入大学,从一个省市跨过几个省市来到了一个陌生的城市来读书,在偌大的城市里我的唯一落脚点也就是寝室了,所以室友们是我自然而然想要亲近的人。
很幸运的是我遇到了不错的室友,大一一整年我们都是一起上课,一起去食堂吃饭,一起去洗澡还有一起出去玩。我也很开心可以和室友们相处得如此融洽,但一年下来我发现自己在读大学前定下的目标一个也没有实现时,心里还是很空落落的。是的,我承认融入群体时是很快乐,但同时也很容易迷失了自己的方向。
坦诚地说,在这一段与室友的关系中,我并不是真实的我,或许20%的我是个演员,扮演着我很乐意和你一起刷剧,但其实我更想读一本感兴趣的书;扮演着我也很喜欢吃这家店的面,但其实今天我比较想去吃米饭;扮演着我愿意陪你一起去看这部电影,但其实我是不太喜欢这个题材的电影的……
我也相信在这个生活的大舞台,每个人都是个演员,每天都会或多或少地扮演着不同的角色。没办法,这都是为了生活,但是可以的话我更愿意做生活中真实的自己,尽管真实的我有点自私,有点孤傲。但我也不愿意为了别人觉得很有意思的段子而假装很有意思,然后扯开嘴角哈哈大笑。有时候会觉得这样的自己,这样的笑容真的有点丑陋了。
所以我更喜欢独处的感觉,独处能更让我真实地活自己,不用在人前装人,毕竟在这世上真的就喜欢你本身的人真的很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