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痛苦一定需要克服吗?》

人类的各种痛苦一直都存在着,生理上的痛苦随着科技的发达,越来越容易被控制,至少表面看来那些一般的疾病甚至在过去看作不治之症的问题,如今也都得到一定程度的缓解,然而从古至今的心理问题没有发生很大的变化。现在的人们心理痛苦至少不会比古人来得少,而且由于心理学的发展,我们对自己的心理痛苦变得更佳敏感,因此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我们所要面对的自身心理问题比以往过去任何时候都要多。而所有心理问题其实都会表现为“痛苦”,没有痛苦其实也就是健康的。

我们越关注自身的心理痛苦,就会越痛苦,这好像是一种普遍的常识。为什么有人酗酒,有人吸毒,有人在某些方面上瘾,其实这些都是一种逃避,暂时逃避痛苦的方式,然而这些方式本身并不是健康的。万物都是避苦趋乐,这也是人的天性,所以逃避内心的痛苦寻求安适的感受,是每一个人的追求。因此克服痛苦就成为了人们追求的目标,但这里存在这一个陷阱,即克服痛苦比痛苦本身还要痛苦。克服的理念无疑加深了痛苦的程度,在本来痛苦的基础上又增加了新的不满。

这里有一个基本假设是

“快乐是常态,幸福是常态”,认为心理痛苦、不幸福就有问题的,因此各种克服的策略都是为了消除痛苦情绪、问题行为,恢复健康幸福的正常状态。

然而从达尔文的进化论来看,正所谓适者生存,这里的适者不是去适应安乐,而正好是去适应痛苦。

美国内华达大学的心理学教授斯蒂芬·海斯认为,健康、幸福不是常态,痛苦才是常态。心理痛苦根源于我们人类进化过程中产生的特有的语言功能,语言是把双刃剑,语言使人类有了文明成就,也使人类有了心理痛苦体验。

语言会把符号与符号指代的内容等同起来,我们都知道“望梅止渴”这个成语,就是这个意思,这被称为“认知融合”现象。由于认知融合,会让我们把头脑里的想法、想象当做事实,导致回避行为。例如经历过车祸之后,头脑里经常想起车祸,就会害怕坐车而回避坐车;头脑里产生“可能会失败”的念头,就会避免尝试探索;头脑里想到“他人会嘲笑自己”就会回避人群,等等。僵化地按照语言规则行事就会导致各种情绪问题、行为问题。

然而,人类的发展离不开合作,合作又离不开语言,有语言就会有认知融合,而有认知融合就会带来回避痛苦经验和执着于头脑里的想法、念头、想象。既然我们人人离不开语言,自然无法完全消除所谓的心理痛苦。所以,消除痛苦的诊治策略是无效的。

2004年海斯教授提出来一个崭新的心理健康模型,即心理灵活性模型。
心理灵活性是什么呢?

它是指一个人能够接纳现实及身心反应而不是回避,觉察和解离头脑里融合的语言与语言指代的事物,充分接触当下现实环境而不被头脑左右,为了价值和意义有意识地改变或坚持自己的行为。

基于这个模型,不再是把消除痛苦当做治疗目的,而是帮助人们带着痛苦追求价值和意义,也就是“痛并快乐着”。

换而言之,接受痛苦而不是去克服它,在痛苦的过程中去追求我们想要的快乐和幸福,那么痛苦本身就成为了快乐和幸福的养料,甚至是必不可少的成分,所以在这个理念下我们不再去回避痛苦,而是朝向目标,朝向我们热爱的生活前进!

痛苦.jpg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 故乡的路 把我送到渡口边 渡口的船 张开如盆大口 不怀好意的河水 也开始胡作非为 临别时 母亲 用抱过我小时候的手...
    江南墨白阅读 1,586评论 3 9
  • 听说了吗,你的偶像都生二胎了!又到了一年好几度的单身汪关爱日,作为刚刚脱离汪汪大军不久的小编,心怀感恩,决定借此良...
    硅谷堂阅读 871评论 0 0
  • 前段时间两个宝贝一起感冒发烧,放下自己的焦躁担心,集中自己的能量和精力来用推拿和艾灸的方法来帮助孩子调理,慢慢的孩...
    namesack阅读 1,072评论 1 2
  • 前言 隔着一堵高墙,隔着一颗失落的心,彷徨中读着病重的祈祷文,索性,文字也索引不出一千种、一万种有悖于希冀的生僻词...
    甲申纪事dcl阅读 5,849评论 0 4
  • 跑马累不累,累死了,都他妈累成狗了,跑完只想葛优躺。 跑马酷不酷,酷毙了,几万人怼在一块儿释放自我,尽情嗨沛。 跑...
    老赵爱生活阅读 2,532评论 0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