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美术与设计学院
班级:22美本一班
作者:刘倩
现今的时代是一个信息极度发达的时代,人们的见识变得更加的广泛,思考的事情也变得更多。精神内耗的情况也愈加多。
心理学上对「内耗」的解释是: 人在管理自我的时候需要消耗心理资源,当资源不足时,人就会处于一个内耗的状态,长期如此会让人觉得疲惫不堪。
假设把人比喻成一台手机,手机的运存就是我们的能量,表面上看手机似乎没有应用在运行,其实打开后台一看里面有一大堆乱七八糟的程序在运行,这手机不卡才怪。
很多时候,我们并不是被真实问题打败,而是被预想的问题打败。在还没开始做事之前,就自己给自己造成了挫败感。常常陷入自己“想去尝试”,而脑子觉得“自己不行”的矛盾中。
深思熟虑是一种优势,但更重要的是把精力放在自己要做的那件事情上,而不是在要去做那件事情的路上反复踌躇。
很多时候,我们并不是被真实问题打败,而是被预想的问题打败。在还没开始做事之前,就自己给自己造成了挫败感。常常陷入自己“想去尝试”,而脑子觉得“自己不行”的矛盾中。
深思熟虑是一种优势,但更重要的是把精力放在自己要做的那件事情上,而不是在要去做那件事情的路上反复踌躇。
面对精神内耗,我们一定要坦然面对,然后积极纠正,《被讨厌的勇气》一书中,心理学家阿德勒提出一个概念——「课题分离」:指的是想要解决人际关系的烦恼,就要区分什么是他人的课题,什么是自己的课题,在心中树立一条清晰地分界线。简单来说,就是分清楚什么是他人的事,什么是自己的事。别人如何对待你,要怎么做,那是别人的事,你无法干涉。
哪怕得不到所有人的喜欢也没关系,那是别人的事
能够清楚地认识到这一点后,我们就能够看开很多人际关系上的矛盾。
另外,我们应该把精力用在对的地方很多人之所以想的太多,就是因为对过去和未来太过在意,而忽略了当下的行动。事实上,大家都会焦虑。在我刚工作的时候,也给自己设置了太多“长远”的目标,但最终都因目标太理想化、与现实生活没有紧密联系而没能实现,反而内心更加讨厌不争气的自己。最后我改变了方法,将目标不断拆分细化下去,变成一个个小任务。比如看书,我不会强制要求自己几号之前看完或者今年要看多少本书,而是拆分到每一天看2—3页,甚至是1页,我会因为目标可实现而感到满足,这种做法也意外地让我回归到了看书的初心。不要跟自己较劲,学会坦然接受自己的不足,与自己和解,才能遇见更好的自己,活得更加轻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