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始皇焚书坑儒开始,所谓的百花齐放百家争鸣也只是所谓的了,我们在学的影响我们的儒释道三家成鼎足之势,道家讲无为,释讲放下,而儒则是历代帝王所尊奉的无冕之王。
细品学问有四个层面:生存之学,生活之学,生命之学,生死之学。对应修心,也有四个层面:修个人之心,修关系/组织之心,修民族/国家之心,修天地/道之心。
我们一切从修个人之心开始。修心有一个共同的法门,两个字:空静。
儒家说: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那虑,虑而后能得。道家说: 致虚极、守静笃。你要虚和静,这个往往容易做到,但是虚到极点,静到极点,这就很难做到。佛家说:戒—定—慧。成佛六度中为,禅定或者说静虑。
佛家的戒—定—慧。定就是道家说的虚极和静笃,“戒”偏于行为层面,“定”就是心理层面,心灵层面。禅宗里面有四禅定,定了之后就能开智慧。这也是《大学》中说的“止”:“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易经小结为“洗心~圣人以此洗心,退藏于密,吉凶与民同患”。怎么洗心?当然首先要空静。观象洗心,怎么观象。“易,无思也,无为也,寂然不动,感而遂通天下之故。”
静下心来、抵达觉性,那么你就可以在大空性中,抵达真我,就是“致良知”,心即理。你的时空点无限,进入和宇宙灵性、外在场域合一的心理状态。到此境界,没有什么难为的了。当自己知道自己要什么了的时候,还有什么是难是阻挡呢?
求生存,为生活,看生命,悟生死,哪个层面?均为心之主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