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习录》第三天

“处朋友,务相下则得益;相上则损。”

  “静时亦觉意思好,才遇事便不同,如何?”

  在心静时,觉得自己想法还好,但一遇到具体的事就有变化。这是为什么呢?

  这是因为你只懂得入静修养,而不下克己的功夫,这样一来,遇到事就稳不住了。

 

  '博文'者,即'约礼'  之功;'格物''致知'者,即'诚意'之功;'道问学'即'尊德性'之功;'明善'即'诚身'之功。无二说也。

  读《传习录》三天了,得慢慢的消化,静静地领悟。。。

  或曰:“人皆有是心,心即理,何以有为善,有为不善?”

  先生曰:“恶人之心,失其主体。”

  恶人的心丧失了主体,所以才会行恶。

  “虚灵不昧,众理具而万事出。心外无理,心外无事。”

  空灵明澈的心,各种道理都在这具备着,万事都由此生发。心外无理,心外无物。

  知识没长进,该怎么办。先生说:“做学问要有根柢,要从根柢上用功,渐渐的就能'盈科而尽'了。道教用婴儿作比,是个好比喻。婴儿在母亲肚子里没成行时,只是纯然之气,有什么知识可言?出生后,才能啼哭,不久后又能笑,而望后能认得自己的父母兄弟,在往后,能站起来,能行走,能操持,能背东西,以至于天下的事无所不能。这都是因为他精气一天天成熟,筋力一天天强壮,聪明一天天增加,并不是出娘胎那天能寻求推导出来的。所以,求学应该有一个根柢,圣人能立于天地之间,教化万物,也都是在为喜怒哀乐还未生发之中逐渐涵养的结果。后代的儒生不懂格物的意思,看到圣人无所不知,无所不能,刚开始用功,就想把一切都琢磨个透,这是不行的。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 陆澄,字原静,浙江吴兴人。官至刑部主事,是阳明先生的学生。陆澄就主一、立志等方面的问题请教先生,先生谈笑、故事中指...
    沐一儿阅读 4,214评论 2 3
  • 每天靠晚上赶着进度来读书,真的有点心有余力不足,匆匆读过,心里似懂非懂,真的不敢随意抒发情感,只怕圣人责怪...
    梁书瑜阅读 2,622评论 0 1
  • 和儿子去做眼睛理疗,理疗店的老板看我在看《传习录》,说:你怎么那么想不开,看古文难为自己?不知如何回答。读...
    jing2006阅读 4,547评论 0 4
  • 《传习录》第三天,诚信潜学: (10)主要先生向徐爱解释先人经典事宜,不难看出先生重视文章经典的返璞归真,追求实质...
    王继轩24阅读 3,126评论 2 2
  • 如此真实的触摸先生的文字以来,越来越在心中生出快意,领着深潜其中的本真,一点点识见,一点点透悟…… 高人指点说,读...
    妮子_14db阅读 2,958评论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