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初,一次偶然的契机,我与一位成长教练一拍即合。她需要积累咨询时长,而我渴望获得旁观者视角的指引,就这样,我们约定每两周进行一次咨询。随着咨询的深入,我切实感受到自身的蜕变,今天,就想和大家分享这几个月来教练咨询带给我的深刻感悟。
最初,我带着两个迫切的诉求开启这段咨询之旅:一是探寻自己真正擅长的领域,二是剖析做事总是虎头蛇尾的根源。2019 年,在学习职业生涯咨询课程时,老师曾告诉我,每个人都有天赋所在、热爱之处,若能找准这片领域,做事往往能事半功倍。所谓天赋,是那些我们做起来游刃有余,而他人却举步维艰的领域,就像游戏中加点特别高的技能点,只要专注深耕,便能成就非凡。这番描绘令我心驰神往。然而,此后的六年里,我苦心钻研,却始终未能找到属于自己的 “天赋地图”。
在这漫长的六年时光里,我沉浸于心理学与个人成长类书籍的海洋。每读完一本好书,就像是解开了一团缠绕心头的毛线,那些潜藏在心底的心理误区被逐一化解。每一次想通一个问题,都仿佛推开一扇全新的大门,让我看到更广阔的天地,幸福感油然而生,对未来也充满了新的希望。
回顾咨询过程,前几次基本都是我在滔滔不绝地讲述自身经历。我毫无保留地倾诉着,将那些深藏心底、想说又不敢说的话语都一股脑地倒了出来。每次咨询结束,后背的衣衫都被汗水浸透,原本约定半小时的时长,常常不知不觉就延长到将近两小时。我深知,只有尽可能全面地展现自己,才能让教练更深入地了解我,从而更快地给出有效的建议和帮助。截至目前,我们已进行了六次沟通,虽然依旧没能找到天赋所在,但我隐隐觉得,我找到了如何寻找自己天赋热爱的思路。
我开始明白,或许我对寻找天赋这件事的认知本身就存在局限。仅仅靠坐在那里分析、思考,无异于纸上谈兵。想要挖掘天赋,需要进行实践 。 通过实际尝试,观察自己是否感兴趣。天赋并非与生俱来就显而易见,它往往始于兴趣,继而付诸行动,在取得一些小成果后,通过不断练习达到熟能生巧,最终进入越做越喜欢、越喜欢越投入的螺旋上升状态。意识到这点后,我主动与教练沟通,决定聚焦于提升写作能力,看看自己能在这条路上走多远。同时,我们将咨询周期调整为每月一次,以便在我做事动力不足时,及时获取支持,补充能量继续前行。
身处网络时代,信息传播极为便捷,我决定开启一个 “有生之年” 系列,着手创作一本属于自己的故事。这是我多年来的心愿,无论作品质量如何、是否受欢迎,我都想将它付诸实践。正如咨询师所说:“别去在意别人的评价,也别担忧能否完成,先动笔写起来再说。” 确实,谁的心中没有一份梦想清单呢?将内心真正渴望做的事情提上日程,或许这就是热爱的开始。至于有没有天赋,试过才知道。
这段教练咨询的经历对我而言意义非凡。当我们带着明确的目标和期待寻求帮助时,咨询就像一个精准的导航仪,能帮助我们校准认知的坐标,接纳当下的自己,梳理目标的合理性,找到连接现状与期待的可行路径,并将其具体化为实际的行动习惯,逐步用新习惯替代旧习惯。现实中,许多人习惯用单一的方法解决同一问题,甚至试图用一种方法应对所有问题,结果往往是屡战屡败,陷入沮丧的恶性循环。而我自己,也曾深陷这样的误区,好在教练及时为我一一指出。每次咨询,我都像向老师汇报作业一样,分享这段时间的行动与改变。得益于自身较强的思考能力、问题解决能力和行动力,我在这个过程中成长显著。即便未来写作尝试的结果不尽如人意,我也坦然接受,毕竟敢于尝试本身,就是人生中一段宝贵的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