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都有古典情结,所以特别喜欢有历史底蕴的地方。
儿子放假后,婆婆打电话让回去帮忙安顿过年的东西,于是就带着儿女一起回去。
还没进村,远远地就看到了村口矗立的那座烽火台。不由得又勾起我想要走近它并拍摄它的念头。征求了孩子们的意见,儿子愿意陪我过去看看,女儿从小路先回奶奶家报到,于是我们就兵分两路,各做各的。
因为烽火台跟大路隔了一条深深的大沟,所以只好步走过去。趟着深冬干燥的黄土,绕了一大截路才到了跟前。
抬眼望去,烽火台上那两颗柳树越发的粗壮遒劲了。树梢上一只喜鹊看到我们过来并没有惊飞,而是喳喳的叫着。苦寒的黄土高原上,喜鹊是最常见的鸟儿,只有它不畏严寒,在高高的树上守候着春天的讯息。
我和儿子围着烽火台转了几圈,趁机又引导儿子复习了一回历史。我问儿子:“烽火台的用途是什么?起源于哪个时期?历史上最著名的典故是什么?”特别喜欢历史的儿子一一作答:“烽火台又称烽燧,俗称烽堠、烟墩、墩台。古时用于点燃烟火传递重要消息的高台,是古代重要军事防御设施,是为防止敌人入侵而建的,遇有敌情发生,则白天放烟,夜间点火,台台相连,传递消息。大约出现于殷商后期与周朝前期。最著名的典故就是西周幽王‘烽火戏诸侯’。”
我频频点头,看来这小伙儿对历史的喜欢劲头较我有过之而无不及。又想起以前路遇烽火台和网友唱和过的诗,不由得浮想联翩……
妃子一笑诸侯累,江山不若佳人媚。男儿气节如何论,怜香酿成万古罪。 ——半里乾坤
好友和诗:
当年曾引战鼓催,铁马金戈几相违。
杀伐声远烽烟散,残台古树映斜晖。
——洛阳才子老妖
在这片土地上,历史的足迹从来不曾走远。雁门关西北峙立,平型关踞东而镇,雄关漫道真如铁,见证过多少王朝更迭,频仍战事。旌旗猎猎,战鼓铿锵,似听得到忠魂呼啸,厮杀不断。一座山头一扇城门,便分出关里塞外;一座山头一座烽火台,遥相呼应把战争的消息传递;换一朝天子,便有一回你争我夺。原来那历史书里,真真都是将士们血染的风采,来时儿郎,欲归无期……
《雁门行》
秋色连天际,关山阻雁程。
霜风悲笛咽,黄骠驭犁耕。
青髻成华发,将军统万兵。
飞沙侵古道,不闻马蹄声。
——半里乾坤
《雁门行》
荒草知秋劲,落日着山行,
驻马且凝眸,战袍控西风,
飞云夺雁门,轻挽宝雕弓,
且勒金络脑,天下谁争锋?
——洛阳才子老妖
国破山河在,烽火台上的狼烟燃起又熄灭,反反复复千年,但不知是哪一年熄了战火,竟容这两棵消息树扎了根!而那一缕烽烟,已随风飘进历史书里,熏黄了沧桑。
我和儿子久久伫立,各自沉浸在自己的想象里。在他十六岁的心里,历史是不是只是故事?而这脚下的黄土地,曾被千军万马踏过,却沉默寂静、不言不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