勤劳智慧的中国古代劳动人民,依照夏历,根据我国黄河流域中原一带的气候和物候建立起了二十四节气,用以指导农事。时至今日,古老的二十四节气仍精准地反映了时节与物候。现在的我们,虽未躬耕农田,投身生产,可这二十四个节气的每一次诉说,都是天地自有玄机,指引生命的踪迹。
节气系列,或许是万物回荡的暗语,传递至你我身边,写成与自然相处的心情。
【大雪,十一月节,至此而雪盛也。
一候鹃鸥不呜;
二候虎始交;
三候荔挺出。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
十二月七日,农历冬月初九,受万般倾爱的节气大雪,真的应了那句“降雪的可能性比小雪时更大了,并不指降雪量一定很大。”下了初雪后的北京,气温回暖,近日霾起存温,又风起霾落,并无降雪迹象。
夜晚从图书馆走出来,灌进脖子里的冷空气干燥又生硬。年底了,各种需要结束的课程和工作是一扇扇沉重的门,要用尽力气才能打开。更多的是对一学期甚至是一年的总结吧,不轻易地走来每个人都希望能画个圆满的句号。
虽说人只有做完了该做的事,才能去做想做的事,可在紧凑又寒凉的日子里,偶然闪过的灵感,会被僵硬疲乏的手指格外灵活地抓住,在麻木枯竭的大脑里细细寻味,放大成可以照亮一段路程的小灯。
于是放下手中的PPT,翻开刚读了个开头就被搁置的一本小说,书里讲了这么个故事:
“王子猷居山阴,夜大雪,眠觉,开室,命酌酒。四望皎然,因起仿偟,咏左思〈招隐诗〉。忽忆戴安道,时戴在剡,即便夜乘小船就之。经宿方至,造门不前而返。人问其故,王曰:「吾本乘兴而行,兴尽而返,何必见戴?」”
说的是东晋名士王徽之隐居在山阴,有一天夜里下大雪,他醒来,打开房门叫下人斟酒来喝,他四下看去这雪夜一片洁白,思绪万千,开始吟唱,忽然想起远在剡州的戴逵,便立刻连夜乘小船前往,行驶了一夜终于抵达,还没前去造访徽之却起身返程。有人问他为什么要这样,他说:我本就是乘兴而来,现在我没有兴致就回去了,何必还要拜访戴逵呢?
我盯着“乘兴而行,兴尽而返”这几字,无声地笑了,身心随着王徽之这一来一往放松下来。
想起过去在语文课本上读到的诗词,被众人引用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悠悠入睡的“小楫轻舟,梦入芙蓉浦。”或者是“暮从碧山下,山月随人归。却顾所来径,苍苍横翠微。”现在没有了语文课的我已经不常读古诗词了,但这些曾一度在我脑中反复还原的场景一直停留到现在。
古人们也常常登高作赋,找一溪川次第傍之,开始了流觞曲水,我也总是想象自己参与其中,在一群兴致勃勃的人群中喝酒作乐,碰撞出绝妙赞叹的火花。
那时候的人们,没有科技的成果,生活可以说是充满了不便与艰难,可是他们创造的寄情之道比现在的我们多且出其不意。
他们能走进山水中,与自然为伴,一条河一棵树都可以敲开诗兴的泉眼;
时不时的也举杯邀月,乘舟弄棋;
被贬的时候喝酒写诗,升官的时候也喝酒写诗,容易因家国之运而时常忧心的他们,归隐也不忘种豆耕田。
车马之喧说远离就远离了,茅庐外风云巨变,我虽放浪形骸,牵挂着朝坛,也牵挂着地里那几株豆苗。好不深情重义,因为好不潇洒自在。
说着要集结几千年智慧的我们,也要在这繁尘中为自己觅得一个出口啊。不要在紧绷不放的时候说艰难,就像不要在感觉不到负重的时候说看不到曙光。
生活中的任何一条道路都可以通向同一个目的地,而走的累与不累往往是自己选的。心里的远方憋了多久没有看到了?即使暂时还到不了远方,也可以踏着步子到附近转转,饱饱眼福,解解心渴,回来之后,又可以满血复活地再赴沙场。
你看,这节令都说了,节气大雪,阴气最盛,但盛极而衰,阳气有所萌动。所以老虎开始求偶,荔枝抽出新芽,精气衰微的生灵们也努力的为自己注入新鲜血液。
越是沉着一口气闷头忙碌的时期,就越应该重视内心的渴望,忙着赶路的同时也别忘了花些功夫让自己快活,毕竟张弛不是不能共存的,感受到由内而外的满足,疲乏的时候就不容易失望了。
说到这里,又想起了柳宗元的《咏雪》:
千山鸟飞绝,
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
独钓寒江雪。
苍茫的天地里独自披雪垂钓,广袤的时空无声凝结,内心该是多么的充盈而平静啊。
好了,既然雪花快要成全,落下一片白茫茫的大地,那么我也要出发了,你呢?
“你不来,我要下雪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