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得在初中时期历史老师说过:每个同学,特别是身在重点班的尖子生,你们应该要修炼一点中华民族文化底蕴,将来有机会你们都应该花点时间去了解中国四大名著,它是我们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但是男孩子少看<水浒传>,女孩子不要过早地看<红楼梦>。"
现在想起来才幡然大悟,我想老师的理由很简单,红楼梦主要讲述大观园里贾宝玉和一群少女情情爱爱的故事,风花雪月,痴男怨女,风情月债,老师担心女孩在青春期观看红楼梦,会受林黛玉和贾宝玉爱得死去活来的影响,对爱情过分憧憬,导致早恋问题。
所以在初中时期我没动过看红楼梦的念头。我是等到24岁才决定读红楼梦的,当然不是全然因为读书时代老师的那番话,另外一点是觉得红楼梦不易读,虽然它已经由文言文被"红学史者"翻译成白话文,好让世人容易阅读理解,但它依然是不可被超越的,没有一定的阅读能力和强烈的参悟能力,对文字的敏感度,以及广阔的知识层面。说实话,若没有这些年沉淀下来的那一点鸡皮蒜毛的阅读能力,我没有勇气去打开那个两百年前的红楼一梦。
两百年来,有无数红学史者对它领悟不断,专门成立"红学"研讨会。几乎每个中国作家都必读<红楼梦>,对它有一定的独特见解,我常常在我喜欢的作家的书里见到红楼梦的身影,我常读的亦舒阿姨无疑也是喜欢红楼梦的作家,就连引领文学界先锋的郭敬明,我在那本走在时代尖端的<小时代>里也读到:红楼梦十二曲之一的那首<飞鸟各投林>:
为官的家业凋零,富贵的金银散尽。
有恩的死里逃生,无情的分明报应。
欠命的命已还,欠泪的泪已尽:
冤冤相报自非轻,分离聚合皆前定。
欲知命短问前生,老来富贵也真侥幸。
看破的遁入空门,痴迷的枉送了性命。
好一似食尽鸟投林,落了片白茫茫大地真干净!
在我的书柜里有一本张爱玲的<红楼梦魇>,她说:人生有三大恨事,一恨鲥鱼多刺,二恨海棠无香,其中一件就是曹公的红楼梦未完,她常常在想,如果曹公没有死,由他亲笔写完,后四十回的红楼梦是怎样的?可惜,天妒英才,后四十回红楼梦埋葬在曹公的腹中,长眠地下,世人无从知晓。后人高鹗只能凭着对曹公前八十回的研究理解,加以想象,续写后四十回,弥补人世间的一大恨事。
一代才女张爱玲从小深爱<红楼梦>,反反复复摆弄数十栽,于是在她名满天下,才情洋溢,风华正茂的时候,她用手中那支风情万种的笔解读她眼里的红楼梦,尽管张爱玲自称对<红楼梦>的研究是"一种疯狂",尽管张爱玲也确实不是专门的"红学"家,但<红楼梦魇>证明她是真正懂得<红楼梦>的,<红楼梦魇>后来得到了"红学"大家周汝昌先生的高度评价,他认为张爱玲的"红学"见解最新鲜、最耐人寻味,于是就有了这本<红楼梦魇>;更有"十年一觉迷考据,赢得红楼梦魇名"一词的美名。
曹公把他十年写一梦的艰辛都寄托在<回前诗>中:
浮生着甚苦奔忙,盛席华筵终散场。
悲喜千般同幻渺,古今一梦尽荒唐。
漫言红袖啼痕重,更有情痴抱恨长。
字字看来皆是血,十年辛苦不寻常
跟那些从小就熟读红楼梦的学者比起来,我只是粗略的了解了一下,资质尚浅,更谈不上执笔解析<红楼梦>,我只能借鉴他们的见解加深对<红楼梦>的理解。浅薄地说一句读后感,我只能说:读一遍<红楼梦>让我的心老了十年,反复重读的话,估计我该应了那句:看破的,遁入空门。痴迷的,枉送了性命。
<红楼梦>是一本穷其一生都无法读得完的著作,精彩之处年年叫人拍案叫绝。<红楼梦>博大精深,常读常新,人人有感,次次有悟才是它的不朽魅力。
不求读出什么惊人才学,但愿能够以此怡情养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