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月一共阅读了4本书,听完了一本(持续听的,听了不止一个月)。
第一本:逆龄饮食:逆转慢性疾病与衰老的再生医学新成果
对这本书产生兴趣,当然是为了健康,也为了更好的保持年轻。不过其实这本书的阅读体验,并没有特别好。我发现,外国人写这种研究类型的书籍,特别喜欢把相关的验证内容全部写出来,因此书中充满了大量的实验数据和例子。不过,就因为数据和实验太过具体了,反而让你产生了一些疑惑。因为书中的很多结论,都是通过这种统计性的或者几次实验来得到的。我们都知道,只要是这种统计类的推理,得出的结论,其实都不是百分之百的,他不能得到一个精准的结论,不像演绎推理的过程,得到的定理都是准确无误的。因此,我们需要对这些结论持有怀疑态度。比如,实验的次数是不是足够,样本是不是准确,统计的结论到底只是有相关性,还是呈现因果关系?这些都是需要考虑的。而且,书中主要讨论了维生素和脂肪酸类物质对身体的影响,因此作者极力推荐地中海饮食(当然,这个就目前来说,确实是一种健康的饮食方案),甚至开始了素食饮食。但是,虽然我们知道食用大量的饱和脂肪酸,对身体不好,但人体需要的也不仅仅是脂肪酸和维生素。蛋白质,对身体一样有好处,但本书没有进行这方面的分析。而且,书中推荐人们吃各种补充剂,各种维生素试剂、叶黄素、鱼油等等,但维生素这些其实都属于微量元素,补充过量会不会对身体造成伤害?对肾和肝脏造成负担? 怎么确定自己维生素缺乏? 之前有去搜了一下人体维生素检测,知道目前,其实没有办法准确检测出人体各种维生素的含量是否正常的方法。因此,这个要怎么控制,怎么补充,其实还是要探究一下。
而且,书中经常要拿远古人的生活方式和我们做对比。我当然清楚,远古人为了一些情况的发生,会累积脂肪等等的情况,大概会延续至今,导致我们由于食用太多的脂肪,导致了脂肪累积这种情况。但,对书中所说,少吃肉甚至不吃肉等等就是对身体有好处,因为远古人就是这么生活的这种结论持怀疑态度。因为,远古人并非不想吃肉,而是吃不上肉,而且他们的寿命都很短,而等到他们吃得上肉之后,寿命明显延长了。现代人的寿命也远远超过远古人,甚至吃得上肉的远古人,虽然还有很多卫生医疗等等各个方面的影响,但由于影响因素太多,你又从哪里得出结论,是少吃肉更健康呢?因此,对书中的理论依据持有深深地怀疑态度。
因此,我的结论是,这本书中确实在某些方面是有参考意义的,比如地中海饮食,比如一些补充剂对人体的好处,如果觉得自身需要,其实可以适量补充。但,根据书中的统计数据和实验数据得出的结论,我认为不够精准,而且过于片面,所以也不必对书中的内容全部相信,还是按照自己的习惯去慢慢改善就好了。
推荐指数:三颗星
第二本:我们为什么会变老:写给大家的科学抗衰老指南
相比上一本书,可以说这一本书的层次要高很多,书中从几个方面介绍了人体在衰老的过程中产生的变化,并介绍了一些目前研究上的最新进展,并把已经基本证实可行的方式推荐给我们。
为什么说这本书层次会高一些。因为书中的过程变化,是观察的结果,这个基本可证实是确定的。然后书中对各种无论是食物、药物还是运动对身体的影响,都做了详细的统计和实验分析,但都没有轻易得出结论。这算是很严谨的科学态度了,大胆假设,小心求证。一些在医学上已经广泛应用的了,这些基本上数据也很多,成果也很明显的,自然不必说,但一些尚未到 临床阶段的,作者也都很谨慎的进行说明,并没有像上一本书那样,言之凿凿。因此,我认为此书的严谨性要高很多,而且更加的真实。阅读本书,可以掌握自身各种器官在衰老过程中的变化(主要器官),并且根据书中给的方式,可以有针对性的预防、保健、修复。对自己的身体健康,是很有价值的。
推荐指数:五颗星
读完以上两本书,可以说,地中海饮食(虽然觉得没必要完全依照)、多运动,应该是能够保持更加健康一些的比较靠谱的方式了,尤其是多运动,在书中多次被提及,而且有相关的数据支持。所以,兄弟姐妹们,动起来吧!
第三本书:宝贵的人生建议
这本书非常短,而且里面都是以短句的形式出现的,几个小时就可以读完了。从书中你会听到一些已经了解并且做到的、已经了解并且做不到的、不了解但是可以尝试的以及不了解也不想尝试的观点。我觉得可以选择那些让你有所觉悟的观点,去深入思考一下,然后整合到自己的思维体系中,让它们成为你自己思维的一部分,则会有所收获。
推荐指数:四颗星 反正很短,找一个闲适的午后,配一杯茶,读完它。
第四本书:人生的枷锁
这也是毛姆的作品。我并没有想把毛姆的书全部读完的意思,我知道他还有一本叫做月亮与六便士的书非常出名,但可能要等以后再读了。这本书,说实话,对我的冲击要超过刀锋。刀锋描写的人物主要的成长是在美国,而书中的人物,基本都是资产阶级,虽然也有几个边缘化的角色,但基本也在不太愁吃穿的范围内。但这本书里描绘的人,你会明显感受到在金钱方面的压抑,但相对来说,可能自己也比较贫穷,居然对其的经历和想法能够产生共鸣。
这里不得不赞叹一下作者对人物内心描写的赤裸感,这是一部自传式的小说,小说主人公的原型就是作者自己。但我不知道在对这个角色进行内在描写时,是不是当时作者在经历这些时候的真实感受。如果是这样,我真的对作者相当的叹服。他作为一个经历者,能够把目前的自己摘出来,然后以一个旁观者的角度,这么真实的面对那个年幼的自身,把当时的心理状态刻画的栩栩逼真。让旁人看了都能感受到主人公此时的心理状态,而且认为那确实就是一个孩子在当时的情境下该有的心理状态。
因为主人公菲利普从小有残疾,所以有严重的自卑心理。因此,在他得到一个朋友的时候,他会觉得非常的珍贵,他对这个朋友发疯的感情,以及后来由于朋友的离开而万分悲痛的情感,和其中为了引起朋友注意而做出的种种行为,都能让人产生共鸣。人,确实是这样的,即使这不是爱情,即使面对的是友情,当一位好朋友开始不重视自己的时候,也一样会产生类似爱情似的嫉妒心理,尤其对于自卑的小菲利普来说,这段感情,他付出的很多,看重很多,因此就更加的不忍失去,对这个人的索求就更多。人自然也会在这个人面前变得喜怒无常。就像后来,他的第一位女友威尔金森小姐对他的态度一样。
这本书实在太长,想说的东西也太多,感觉用一个篇幅介绍都无法表达完我想说的话。不过,确实是一本非常可读的书,会看到主人公内心的挣扎,主人公并非一个完美的存在,你可以从上面多多少少看到一些自己的影子,感受一下人世的无奈。
推荐指数:五颗星
最后一本:古董局中局
这本书我是一路听完的。真的非常好看,越听越上瘾,剧情跌宕起伏,抓着你的内心,想要急切的知道接下来的剧情是什么。
这部书共四本,第一本是主人公我(许愿)与玉佛头的故事,牵出了我的身世以及我与我的对手老朝奉之间的宿命般的对决。第二本讲的是清明上河图的故事,故事另辟蹊径,牵出另一个强劲的对手,让我和老朝奉不得不联手与之抗衡。第三本,讲了爷爷许一城的一段故事,当时的刘一鸣、黄克武、药来还都是几个小毛孩子(20岁左右),背景是孙殿英盗慈禧墓,也是一个可歌可泣的故事。最后一本,是我与老朝奉的终极对决,讲了五个青花瓷罐,并且围绕其中的秘密进行瓷器打捞的故事,最终老朝奉的身份真相大白。
可以说,每一本书都非常好看。其中有几点是非常值得注意的:
第一点,主人公许愿,并非一个完美的人,甚至不是最厉害的人,书中他也是不止一次的吃了很多暗亏,在许多人的帮助下,才能走出困局。但,他本人的性格又是很坚强,并且在认识自己的错误的时候,能够主动纠正。在经历了一些事情后,任务也有所成长,面对危险,又有了临危不惧的风范,而且内心有自己的原则,并且一直去坚持。相比较来说,作者对许一城的描写,就更加的脸谱化一些,他是一位英雄,身上几乎没有什么可挑剔的。对国家,能够忍辱负重,不惜被污蔑成汉奸处死。为了五脉,每次五脉的危机,他都出手相助,帮忙化解。明明自己不想当五脉掌门,但在不得不做的时候,也会舍身承担。而且本人也没有什么功利心。对待妻子也非常好,妻子也是那种标准的理解丈夫的贤惠妻子。总的来说,许一城是一位非常标准的伟大的人。这一部不能说是不好看,也很好看,就是比较普通的好看。
第二点,感叹作者为了写这部小说下的功夫。作者马伯庸,一直是擅长找到历史的一些空白,然后在其中编出一个故事来,我还读过长安十二时辰和长安的荔枝,但觉得两本书都不如这一部好看,这一部因为篇幅更长,人物刻画的更加的具体。而且作者对古玩方面一定做了大量的研究,才能写得这么详细。许一城那一步里,作者也绝对对孙殿英盗慈禧墓这个历史事件做了详细的研究,才能写出这个故事。虽然我认为,作者在做这些研究的时候,是甘之如饴的,但也仍然不得不佩服其的钻研精神和认真态度,以及其的宽广的知识面和天马行空的想象力。
第三点,对作者的文笔也相当的叹服。如果是阅读,可能还没有这么真实的感受,因为阅读的时候,很多环境描写,会被我直接跳过去。但是在听的过程中,我会一字不落的把描写都系数入耳,就不得不感叹作者的文字功底,作者针对不同的场景,所做的烘托气氛的比喻,真的为之惊叹,如果大家有兴趣读的话,可以感受一下那些比喻的妙用。
当然,书里还是有一些比较想吐槽一下的,比如,书里的女主角到底是不是黄烟烟,戏份好少,还不如木户加奈的戏份多。还不如让许愿和药不然组个cp呢……
还有提起辈分的问题,实在是无法感同身受这一点到底有什么好隔阂的,两个人又没有血缘关系,而且许家真的离开五脉很久了,真的有那么重要吗……
书中最后在船上揭开谜底那一段,描写的不能不说不精彩,但内心听得也是波澜不惊,老朝奉确实按照年龄来说,也没谁了,感觉那个人呼之欲出。而药不然对着药慎行的遗骸放声大哭,我也无法感同身受,那是太爷爷的辈分,是连见面都没见过的人,为了给太爷爷证明,而不惜投身老朝奉,甚至做出伤天害理的行为,真的有那么大的意义吗? 况且,这件事,一定要依靠老朝奉吗? 所以我一直觉得药不然和老朝奉的关系的根基有点儿不太牢固。
这本书的结局是开放性的,药不然到底有没有死? 那个敲响许愿门的是不是就是药不然? 这些就都留给读者去畅想了,不过像这种结尾,感觉就好像还会出一个续集的样子,不过,不出也挺好的,就去给读者想象空间嘛,这种写法,也能让作者牢牢吸引住读者的眼球。
马伯庸的作品很多,虽然只读过这三本,但觉得这位作者除了知识面广博、文笔不错以外,他对环境的描写,都非常生动,非常有画面感,读着就像是自己亲眼看到了一样,而且情节紧凑,感觉可以直接拿出拍了,剧本都不用怎么改。
之前读过麦家的两部小说,也很好读,尤其解密,真的是捧着读,只要有空余时间就读,两天就读完了。但如果想把它改变成剧本,就觉得好像内容会平淡无奇,因为里面没有什么真正的情节可写,唯一有的,可能还是播不了的。而另一本人生海海的情节,更是穿插了各种叙述方式,要剪辑成剧本,确实有难度。但解密那部书改变的电视剧,我还真的看过,情节真的一言难尽,将一本解密码的书,直接改成了谍战剧。还增加了好多不存在的人物和情节。尤其把所有的剧情几乎都集中在了书中的一小段内容里。人物的身份也有了很多变化。连人物的结局都改了,这样就等于将一部小说的内涵直接拉低了好多。尤其男主木讷呆傻的演技,和书中的男主大相径庭,让人看着很气愤。我是先看的剧,对剧中男主的性格设计产生了深深的疑惑,才将书翻开的,结果真的是感觉看了一个不同的故事……
这个月的书,就介绍到这里了,感觉读的还都挺不错的,希望下个月也都读到好书`
其实最后还想说一句,关于马伯庸和麦家的写作风格,各有千秋。但你会觉得马伯庸书中的立意相比麦家要低一些。查一下两个人的出生年份,就能明白,因为马伯庸比较年轻,很多事情是他没有经历过的,我想他的家境应该也都还不错,所以他是没办法写出像麦家那种有厚重感的故事来的,所以他的立意很多都稍显悬浮。而麦家的故事更能抓住人心,比较接地气儿一些吧。当然,这与故事的精彩程度无关,故事都是很好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