该上学去了,女儿偎在被窝里没有起身的意思,一脸郁闷的样子说,妈,给我请个假晚到会儿,我昨晚没休息好。问及为啥没休息好,告诉我她心里莫名的紧张,睡不着觉。以我心理师的职业敏感性,一定有什么让她放不下的事情。问了问她最近在校的状态,学习情况,当说到考学时,看她强抑制着眼里的泪水,知道,压力来自她担心自己考不上一个理想的中学。
我请她看看自己那个小“紧张”在自己身体的哪个位置,它从什么时候来到自己的身体,它来到这里对她说了些什么,对她的影响是什么,为了应对这份小“紧张”,女儿都做了些什么,还可以做些什么?小“紧张”对女儿的提醒是什么?在和小“紧张”相处的过程中,女儿都看到了自己身上哪些品质,一个拥有这些品质的女儿再来看看那个小“紧张”会有怎样的不同?一系列的对话之后,女儿告诉我,那份紧张明显地减少,小“紧张”告诉她,我可能还会待在你这里,但是不会影响你了。
大功告成,女儿的小脸儿绽放了许多,我也非常的开心。毕竟还有些许的小“紧张”在,我又给她讲了一个我的老师给我讲的故事,一个跨专业跨学校类别考研究生的学生,如何调整自己心态的故事,女儿听后也很受启发,起身,吃饭,上学,告诉我,小“紧张”离开了。
刚刚的那些对话,是叙事治疗里的“外化”技术,外化的核心理念就是人和问题是分开的,人不等于问题,女儿是女儿,焦虑是焦虑,女儿不是一个焦虑的人,只是焦虑暂时找到了女儿。人和问题的分开,本身就减少了人的焦虑。
我喜欢贴近生活的“叙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