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间最后的小孩》的作者理查德·洛夫呼吁拯救“自然缺失症”儿童。他认为“自然缺失症”会让“这一代孩子远离大自然,并带来儿童肥胖症和更多的儿童心理疾病,如,儿童情绪上的抑郁、愤怒、孤独,甚至感统失调、多动症、孤独症等也会增加。”另一方面,“孩子们更喜欢室内,在自然环境中反而会手足无措、感到无聊,丧失了与自然亲近的本能。远离自然成长的孩子几乎不知道食物是哪里来的,也更难理解环保的重要,地球的未来让人担忧”。
暑期,稚稚君带着小童稚飞回四川老家看望爷爷奶奶。非常幸运的是,爷爷奶奶住在距国家级高山森林公园不远的地方。所以,小童稚每天都有一大半的时间泡在这个“天然氧吧”里的。
森林公园里植被丰富,柏、樟、杨高大挺拔,翠郁苍虬,氤氲翳日。
每天早上,我们带着小童稚做一些简单的徒步、晨跑。有时走的是平坦的水泥山路,有时爬的是曲曲折折的泥土路。在大自然里,我感到小童稚全身放松。她整个过程都是赤脚走路,小脚丫亲贴地面,有时踩到沙粒,她说,“妈妈,哎哟!”然后,开始用歌曲“抓泥鳅”的调来唱“哎哟哎哟请你走开”。当然,有时也会耍耍赖——“贝贝走不动了”“贝贝好累好累”“太晒了,贝贝不敢走”……我们就开始诱惑啦,倒退走,唱着歌走,追着走,玩玩“红绿灯”的游戏,小童稚倒也是比较受哄——或许这也是大自然的魔力之一。
当我们穿过山间小路,看到一片片的青苔时,小童稚就会用她小小的手指指着说“青苔”。路过某一棵大树时,爸爸一定会抱着小童稚去抚摸、拥抱大树。我们会说,“贝贝,用脸颊去轻轻蹭蹭树皮吧”,小童稚总是饶有兴趣地张开双臂,紧紧地把大树拥入怀,有时真也用脸颊去蹭树皮。然后我们会一路跟她探讨,“你觉得这棵树是活的吗?你抱着树的时候你听到树的心跳了吗?你觉得树的年龄比你大吗?你看到树皮上的苔藓了吗?”……
我们每天都会和小童稚一起做的就是“捡蝉壳”。森林深处蝉声一片,我们循着蝉声,边走边看。结果,在一棵树干低处找到一只。我们指着给小童稚介绍,“这就是蝉壳,轻轻地把它拿下来吧。”这是小童稚第一次近距离地观察蝉壳。她觉得很神奇,目不转睛地盯着,然后伸出右手小心翼翼地把它从树干上取下来,捧在手心。我们简单地给小童稚科普,“蝉有6只腿,前面的两只像螳螂的爪,非常尖利……”接着一路下来,小童稚都能捡到好几只蝉壳回家。
运气好的话,我们还能在树林里近距离地观看小麻雀。有时小麻雀就停在我们经常玩耍的水泥平台上。小童稚踮着脚尖,悄悄地走过去,驻足看一会,麻雀就飞走了,小童稚的眼珠子随着麻雀飞走的轨迹转动,恋恋不舍……
在森林里的每一天都很美好。对于稚稚君来说,这种感觉奇异而美妙,因为我能静下心来和大自然对话,一切庸人自扰的烦心事早就被洗涤掉。我想对于小童稚来说,这种身体与自然融合的积极的自然体验也是奇妙的。相信,这种感觉将会伴随她到长大!
关注微信公众号“家有小童稚” 跟“最接地气”的妈妈智慧互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