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作家卢森堡指出,只有读过高尔基的自传体三部曲的人,才能正确地评价高尔基惊人的历程,他从社会底层上升到“具备当代文化修养、天才的创作艺术和科学的世界观”这样阳光普照的顶峰。
可惜《童年》《在人间》我并没有读过,《我的大学》才在近日读完。
对前苏联作家高尔基的了解,源于他的一篇文章《海燕》,还有他的一些名言,如:我扑在书上,就像饥饿的人扑在面包上一样。又如:爱孩子这是母鸡也会做的事,但要善于教育他们,这就是国家的一件大事了,这需要才能和渊博的生活知识!
高尔基对知识的渴求以及对人生的深刻理解,充分地表现在他的著作《我的大学》上。对于有追求、爱学习的人而言,社会就是一所最好的大学。
《我的大学》写的是主人公马克西姆维奇在喀山时期的活动与成长经历。他16岁抱着上大学的愿望来到喀山,但理想无法实现,喀山的贫民窟与码头成了他的社会大学。
马克西姆维奇无处栖身,与他人共用一张床板。在码头、面包房、杂货店到处打工。后来,因接触大、中学生、秘密团体的成员及西伯利亚流放回来的革命者,思想发生变化。马克西姆维奇阅读革命民主主义和马克思主义著作,直至参加革命活动。
从书中我们可以看到青少年时代的高尔基对小市民习气的深恶痛绝,对自由的热烈追求,对美好生活的强烈向往。
书中一些情节描写,很好的刻画了高尔基的成长印记。
1.读了不少正派的好书
这种感觉使我跟巴什金和特鲁索夫开始疏远起来。然而,不管怎样,我还是很喜欢他们的,按我的经历来说,如果我跟他们走同样的路,那也是十分自然的事。想向上爬,想上大学的愿望受到挫折后,就更使我去接近他们。在饥饿时,在气愤和苦闷时,我就感到自己完全有犯罪的能力,有能力去干反对“神圣的私有制”的活动。但是年轻人的浪漫主义不让我偏离我命里注定应走的路,除了人道主义的勃莱特.哈特的书和一些庸俗的通俗小说外,我还读了不少正派的好书,它们让我去追求某种还不十分明确,但却比我所见到的一切更有意义、 更重要的东西。
马克西姆维奇在艰苦的环境下,不与身边的小偷、流氓等粗野之辈同流合污,而是尽量让自己多读正派的好书,相当于是给自己设了一个天然屏障,保持内心的纯净,出淤泥而不染。
2.目光都闪烁着博爱
以前,我在曾经与其一起生活过的那些人们中间,从来没有看到过什么博爱,可在这里,每句话里都可听到博爱, 每一个人的目光里都闪烁着博爱。
这些人民崇拜者的话,像清新的雨露掉落在我的心坎里,那些描写乡村里的黑暗生活和农民苦难的朴实文学作品也给了我很多的启示。我感到,只有对人民强烈而忠诚的爱,才能激发出种必要的力量来探求和领会生活的意义。从此我不再考虑自己,而是开始更多地去关心别人了。
安德列.杰连柯夫很信任地告诉我,他开小店铺所赚的一点点钱,都用来帮助这些相信“人民的幸福高于一切”的人们。他就像个虔诚的信教的执事在侍候着大主教做弥撒一样,在这些读书人中间转来转去。他毫不掩饰自己对这些读书人的聪明才智的敬佩,他幸福地微笑着,把有残疾的那只手揣在怀里,用另一只手去捋自己那柔软的胡须。
这些朋友的纯正思想和良善行动深深地打动了马克西姆维奇,应该说,这是他走向革命的启蒙之光。当一个人能够体会到人生的意义在于奉献时,他就会获得强大的人格力量。
3.一切都会过去,一切都会变好
在我跟罗马斯道别的那天,我把我所有这些痛苦的想法都告诉了他。
“结论为时太早。”他责备我说。
“可是,结论已经得出来了,那又能怎么办呢?”“这样的结论是不对的!是完全没有根据的。”
他好言好语地劝说了我很久很久,说我这种想法是不对的和错误的。
“别急着去谴责人!谴责人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情,不要专门去谴责别人,要冷静地观察一切。 应当牢记一点:一切都会过去,一切都会变好的。太慢了吗?但是很可靠!您要到处去看看,什么都应该去体会体会,这样,您就会无畏无惧。然而您一定不要急于谴责人。再见,好朋友!”
马克西姆维奇的店主罗马斯是一名有思想的革命者,面对愚昧农民的加害,把他的板棚烧个精光,他却选择原谅了这一切,告诉马克西姆维奇,不要去谴责他们,一切都会过去,一切都会变好的。
这是非凡的坚定主义者和乐观主义者的显著特征,唯有理解群众,宽怒群众,才有可能解放群众。
这次对马克西姆维奇而言,是一次质的飞跃,最终让他坚定地走上了为无产阶级而斗争的革命道路。
正如高尔基所言,只有满怀自信的人,才能在任何地方都怀有自信沉浸在生活中,并实现自己的意志。这应该是《我的大学》最好的注脚。
反思自己:从社会这所大学,我学到了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