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发自简书App
昨天偶然灵光乍现,开始十一赠计划,在筛选出赠的书籍时又梳理了一下自己的书,除了后悔曾经把一些好书捐赠给了并没有善待那些书的人以外,也整理了一些没多少营养价值的书籍准备当废纸卖掉,腾出一些空间。还有一些书买回来后,就发现读的意愿不那么强,甚至还没有翻过。有些书也不好评价好还是不好,看的不痛不痒。
就像《岛上书店》所说:99%的作者写书只是为了自我满足。到底哪些书有阅读价值,哪些书可以走马观花,哪些书可以当做不存在。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最近在看《杰作》,一本探讨什么是杰作的一本书,能够写这本书的人的确很勇敢,也很坦诚,否则没有胆量去面对这样的主题,还要洋洋洒洒地写几十万字自己的观点,还要别人看的进去。
用他的观点佐证,我只看过屈指可数的3本好书:1.《一个人在世上消失》(它的叙事方法与电影<迷情罗马>有些神似,启迪我搞了一个森林小屋去窥探自己的灵魂);2.《无字图书馆》(一本童话书,启迪我创造一个场域让妈妈和孩子们创造自己的人生故事);3.还有《小王子》(怎么看,我都觉得它是作者写给情人的一本情书,核心一句话:他只有一朵自己的玫瑰,因为他只为ta浇过水、施过肥,即便ta还是娇嗔难伺候。)。
也正是因为《杰作》中所提到的数不胜数的杰作和烂作,我开始在思考自己要把有限的时间投放在哪些有限的书里?这是一个要不断思考的问题,对这个问题的思考决定着我可以去到多广和多深的生命的海洋去探索和感知。
让工具书占的比例越来越少,让实用主义开始让位于理想主义,让无用开始侵占有限的有用。
比"有"更有可能的是"无"。
期待每一本书去到该去的地方,也引发经过它们的每一个人有某一个瞬间的思考或者启迪。
成功的80%始于上阵。(不记得在哪一本书上看见了这句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