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香南。
今天,我继续分享这本《认知天性:让学习轻而易举的心理学规律》。
昨天,我分享了间隔检索练习的作用,今天我们继续分享打造心智模型。
对自身思维的审视被心理学家称作元认知。学着认清自身,可以让我们不至于陷入死胡同,让我们做出正确的决定,并反思下次怎样做可以达到更好的效果。这种技能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就是对那些迷惑我们的方法保持警觉。错误判断的一个问题在于,我们往往不知道自己在何时做出了误判。另一个问题则是,导致我们误判的原因五花八门。
丹尼尔·卡尼曼在《思考,快与慢》一书中描述了人的两套分析机制。他提到的“机制1”(自动机制)是无意识的、直觉式的,而且是瞬发式的。它会调用我们的感觉与记忆,在一瞬间评估形势。机制2”(受控机制)是指有意识地分析与推理的过程,这个过程较慢。这部分想法会权衡选择、做出决定,并进行自我控制。我们还会利用它来训练“机制1”,好让自己能当机立断。
在生活中,想要提高自己的胜任能力,一个重要的方法就是学习何时该信任直觉,何时该质疑直觉。比如:飞行员就是一个例子,他们容易受感知错觉的影响。飞行训练就是要让他们意识到这些错觉,可以通过仪器弄明白自己是否做出了正确的举动。因为机制1”的错觉可以迅速瓦解在训练中付出的努力以及获得的专业经验,一套训练有素的“机制2”,也就是有意识地分析与推理,让飞行员别忘记时刻关注飞行仪表盘。
那些听起来很耳熟的描述会让人产生知晓感,也会让人把它们和真实情况混淆。一件本来是一知半解的事情却很容易被人相信。认识到以上这点,作者就引出了知识诅咒的概念。心理学家所说的“知识诅咒”,是指在别人学习我们已经掌握的东西,或是从事我们所熟悉的工作时,我们会倾向于错估他需要花费更长的时间。比如很多教师就不能从学生的角度考虑接受知识的难度。
那么,我们面对这些问题,该怎么办呢?作者提出了我们要打造适合自己的心智模型。
物理学家兼哈佛大学教育学家埃里克·马祖尔认为,对某事了解得越多,把它教授给其他人的难度就越大。为什么会这样?当你在某些领域成为专业人士后,你的心智模型就会发展得更为复杂,而组成心智模型的步骤也会淡化成记忆背景(知识诅咒)。
以下是打造心智模型需要注意的:
你无法从不擅长的事情里学到知识
无法胜任某项工作的人缺乏提高自己的能力,因为他们分不清能与不能之间的区别。这种现象被称为“邓宁——克鲁格效应”。人们为什么会这样呢?邓宁与克鲁格有几条理论。
人们很少从其他人那里获得关于自己技能与能力的负面反馈,因为人们不喜欢讲坏消息。即便能得到负面反馈,他们还必须准确理解为什么会失败。邓宁与克鲁格还提出,某些人只是不够敏锐,意识不到其他人的表现如何,因此他们不太能看出任务所需的能力要求,这就导致他们在做比较时对自己表现的判断较差。
我们容易受到错觉与误判的影响,因此做事时要缓一缓。避开错觉和误判的办法是,用一组自身之外的客观标准,来替代用作决策参考的主观经验,这样我们的判断就能贴合周围的实际了。这些客观标准可以称为参照点,拥有可靠的参照点时养成检查这些参照点的习惯,这样我们就能准确地判定哪里要下力气改进,意识到自己在何时迷失了方向,以及如何迷途知返。
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风格
学生之间各不相同,而且正如弗朗西斯·培根所说,登高位之人无不沿旋梯而上。
每个人都有独到的学习风格,这也成为众人看待自身的一个重要方式。这种理念的一个大前提是,人们接收与处理新信息的方式各不相同。举例来说,有人通过可视资料可以学习得更好,而有人利用书面文字或音频资料学习的效果更佳。此外,这一理论还认为,若人们接受的指导不符合自己的学习风格,对学习就是不利的。
人人都有自己偏好的学习风格,但这不等于教学方式贴合这些偏好就会让你学得更好。我们每个人都有许多资源,表现为天赋、先验知识、智力、兴趣,以及主观能动性。这些资源塑造了我们的学习风格,以及我们弥补自己短处的办法。在这些资源中,一些水平差异是很重要的——例如总结新经验的能力,以及把新知识转化成心智结构的能力。其他通常被认为很重要的水平差异,例如是否具备一种语言化或视觉化的学习风格,实际上并不重要。
学不好的领域暴露了你的能力结构
斯滕伯格与艾琳娜·格里戈连科提出,标准化测验无法准确评定人的潜力,原因是这类测验的结果局限于一份静态的报告,只能表明测验当时人们处于学习过程的哪个阶段。因此,他们提出用动态测验的工具取而代之:判定一个人的专业程度;把精力集中在那些表现较差的学习内容上;用跟踪测验评估进步,调整学习精力,从而不断提高专长。测验可以评估出弱点,但并不是说弱点就代表着能力不足、无法改变,而是要把它看成一种知识或技能的缺失,从而进行改善。
动态测验可以分为三个步骤。
步骤一:进行某种类型的测验——可以是一段经历,也可以是一次笔试——看到自己的知识或技能在哪些方面有所欠缺。
步骤二:我决心运用反思、练习、间隔练习或其他有效的学习方法提高自己的能力。
步骤三:再次测验自己,留意哪些方面已有改善,同时特别注意在哪些地方还需要下功夫。
用搭积木的方法构建知识
我们在接触新资料时,提取核心观点,并从中构建出一套完整的心理框架,就是结构构建。这些框架有时被称作心智模型或心智图。水平较高的结构构建者能更好地学习新资料,而水平较低的结构构建者则很难摒弃无关或相抵触的信息,导致自己被过多的概念干扰,无法总结出一套可行的模型(或整体结构),也就无法为进一步学习打下基础。
结构构建理论和搭乐高积木有些相似。假设你在学一门新课程的概览部分。你首先接触的是一本全是概念的教科书,然后要运用其中蕴含的知识构建一套完整的心智模型。
既然我们已经了解了学习上的差异,那么要怎么总结呢?
把你的专长看作处在不断发展的状态中,把动态测验当作一种学习方法,用它来发现你的弱点,然后在相关领域集中精力提高自己。巩固自己的长处是聪明的做法,但如果你还能用测验、考验、试错等手段不断提高自己的知识水平,在不足的地方加以弥补,你就能更胜任自己的工作,并成为多才多艺的人。
采取主动的学习方法,例如检索练习、有间隔的练习和穿插练习。要有进取心,就像那些有很高成就的阅读障碍症患者一样,开发变通或补偿型技能,弥补天赋上的不足。
不要靠感觉做事,好的飞行员会查看仪表盘。你要用小测验、同伴互评,确保能准确判断自己知道什么和能做什么,确保你的方法与目标相符。
把你的想法或想要得到的能力分解成各个组成部分。如果你认为自己是低级结构构建者,那么在学习新资料的时候,时不时地停下来问问自己其中的核心概念是什么、规则是什么。描述每个概念,并回忆相关要点,哪些是重要的概念,哪些又是支撑的观念和细节?如果你要测试自己对主要概念的理解,你会怎么描述它们?
提取重要的规则,将它们整合到结构之中,你将得到的不仅是知识,还有诀窍。正是这种对知识的精通,让你捷足先登。
今天,我分享了打造心智模型的建议,明天我们继续分享一些学习策略,大家在育儿过程中有什么经验心得,写评论告诉我吧。感谢你的阅读,我们明天见!
相关文章:
学习没有检索式练习?你就是这么白学了的!|220220051
间隔练习VS集中练习,哪种才是更好的学习方法?|2202210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