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我为什么读这本书?
了解到这本书是源自于一次视频直播,了解到作者李一诺。
她在直播里说自己因为疫情的影响,花1年时间把过去20年的踩过的雷,遇到的坑、做错的事情说出来。
这本身也没有什么特别,作者都是这般说。
但她从毕业开始进入麦肯锡,10年时间做到董事合伙人,在高光时刻毅然离职加入比尔盖茨创办的盖茨基金组织,成为首席代表。6年后再次离职创业,离开大公司,大平台,亲自下场去创业。
这其中的艰难选择是可想而知?换成任何一个人都难以做出决策。
我对于如何正确地做出决策很感兴趣。
我非常好奇她是如何做的决策,为什么这么做?理由是什么?方法论是什么?
我想系统的了解作者是如何完成这一系列选择的?
所以我在直播间里买下纸质书。
所幸的是,读完本书,从中得到答案。
我也分享给你。
二、先介绍李一诺本人
清华大学学士,
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博士,
曾经的麦肯锡公司全球董事合伙人,
盖茨基金会中国办公室首席代表,
一土教育的联合创始人,
有马甲线的三个孩子的妈妈等。
看似光鲜亮丽的标签背后是一地鸡毛的琐碎,作者如是说。
这本书给到我那些收获,分享给你。
三、职场上的收获:
1、时间管理
很多时间管理方法论,包括4象限管理方法论(重要紧急、重要不紧急、不重要紧急,不紧急不重要)。
但作者在这本书中只分为重要的事情和不重要的事情。
把时间分为3个阶段
A:做事:分秒必争的奋力奔跑。
对时间的概念是产出。
在同样的时间内,产出越多越好,胡思乱想和发呆都是浪费时间。
用最短的时间做出最大的效益。
B:为人:接受生命成长的自有节奏。
从生命的角度来看,时间有它自己的节奏。
该做的事要做,但是结果只有在该来的时候才会来,不会早到,也不会迟到。
时间很冷静,和我的感受无关,我能做的是尊重、跟随。
C:合一:感受到时间与意识的一体性。
现在的时间是现在啊。
那如何和时间做朋友?
先认识做事和时间的误区
—我已经很忙了,所以没时间做更多事情。”
如何解决:
→ 法宝一:从目标开始,而不是从限制开始。
→ 法宝二:开始投入。
→ 法宝三:借他人之手。
2、职场成长的四个阶段
A:Do 做事的阶段
好比建造房子砌砖的工作
B:Build 建造阶段
领导大家盖房子,从蓝图到设计、再到施工
C:Coach 教练阶段
支持团队明确他们心中的房子的样子,进而盖好他们自己的房子。
核心不是给出答案,而是提好的问题。
D:Inspire 激发阶段
启迪和引领每个人确定自己的目标和愿景,实现自己的理想。
四:心法层面的收获
1、面对人生问题如何做出选择?
比如对未来很迷茫,我该怎么办?
比如我遇到这个问题,不知道如何选择,怎么办?
作者在书中给出方法论:
—与自我进行深度的自我对话。
→面对这个选择,我到底害怕什么?
→我害怕的这件事情,为什么对我重要,真的有那么重要吗?
→ 如果没那么重要,那真正重要的是什么,我更深层次的恐惧是什么?
→让我恐惧的事情是真实存在的吗?
自我对话要问对的问题,如何发问?
—多问自己为什么(至少5次以上)
—保持真正的好奇心,不要想当然。
—警惕脑海的一个词:应该。
(具体案例在第四章,这里不展开)
2、人生的路,如何选择?
人生的路是由一个个小选择铺就而成的。
并非做对几个高光时刻“重大选择”就能一马平川。
如何选择背后的3个底层逻辑:
A:如何看待自己。
每个人都不一样,有自己的优势和不足,要经常看见自己拥有什么,而不是没有什么。
把自己的长处和更优秀的人比,
活出自己的样子。
B:如何看待他人
把每一个人都看成是老师和伙伴。
不要尝试改变他人,放弃改变别人的念头的时候,才有可能发生改变。
所以真正能改变你的人往往是没有想改变你这个想法的人。
C:如何看待机会和欲望
在每一个小选择里改变思维方式,锻炼能力,获得对应的成长。
关于机会,你永远不会准备好。
所以面对机会,没准备好不是问题,要勇敢把握,多做几次就好了。
3、选择的方法论:
四大类型选择的技巧。
A 不重要的选择,怎么选都可以(如穿衣吃饭)
B没法选择的事情,全然接受(如成长环境、背景等)
C比较确定的事情,学习和复制(如前人已经验证过的真理和方法论,拿来就用)
D不确定的大事情,选择与众不同(如投入小,成本低,一旦做成能产生巨大影响的事情)
最后,力量从哪里来,力量从了解自己来。
你了解你自己吗?
很多人不了解自己,所以力量也无处而来。
作者给出了解自己的示意图,分为4大阶段:
—外化的自我persona
—批评家critic
—伤害wound
—真爱soul (具体分析在20章节)
要做到自我本我同一,有两大路径:
A由外向里,通过外在的自我去看内在的批评家和受过伤,进而触摸自我。
B自里向外,让外在的自我成为内在灵魂的真实外展。
幸福的密码在于自我和本我能够同一。
最后力量从哪里来,
从面对自我、接纳自我、实现自我而来。
愿你有力量照亮自己,也照亮整个世界。
那天朋友给我转了一段话,挺受触动,所以就决定读读这本书。
那段话是:
经历许多困难后,为什么这么多人还在坚持做梦,我想,可以用泰戈尔的一句话回答: 我们生命中也有有限的一面,那就是我们每前进一步都在消耗自我。
但我们的生命中还有无限的一面,那就是我们的抱负、欢乐和献身精神。
我想,教育也好,人生也好,归根结底就是要发展人的生命中无限的一面。有这无限的一面,也就走出了无人区。
我挺喜欢无人区这个形容,无比贴切,我总觉得自己也处在无人区里,有一种“拔剑四顾心茫然”的感觉。
出路在哪里,有出路吗?一定有吧,只是当我们处在无人区里,又怎么相信?
所以,如果没有对生命无限那一面的追求,没有做梦,没有信念,人就会迷失。
01
这本书讲了很多道理,关于职场、关于人生、关于自我、关于成为母亲,但它不是单纯的讲道理,而是结合了作者自己的经历,有一种娓娓道来的画面感。
我还挺喜欢这类书的,不是纯粹的认知类书籍,也不是纯粹的自传,她取了一个中间地带。
让我很清晰的知道她在讲什么,知道这段内容是否对我有用,也让我能偶尔走入她的内心,然后不自觉的点点头,在心里冒出一个声音:哈,我也是这样。
不过,读到后面部分,总还是觉得缺点代入感,不是写的不好,或许是写的太细腻,而我,感受不到那么细腻;
又或许因为作者是女生,所以,很多视角我没办法感同身受;还或许,作者太过优秀了,优秀到脱离群众。
她是清华大学毕业,美国博士,6年干到麦肯锡合伙人,然后进入盖茨基金会,还兼职搞公众号,创办学校。
强悍到如此地步。因此,我总觉得,这本书我还有什么可以借鉴的吗?
即便作者也写了很多自己的不敢,写了自己的很多恐惧,写了自己的很多脆弱,就和所有人都曾无法面对自己的渺小一样。
可这些真的重要吗? 也许并不重要,最重要的也许是她强悍的执行力,以及百分之一百二追求完美的内心的渴望。
当然,我是说,也许。这是我的猜测。
所以,我也不敢贸然说,读完这本书我就知道如何行动了,我就知道如何去获得力量了,所有的借鉴和模仿都无法找到自己。
人就像一个复杂的机械体,拥有成百上千的零件,任何的差异,都会带来巨大影响。
若想完成最后的升级,到头来,还是要重新认识自己。
我相信每个人都有强大的能量,只不过大部分人还没有合体,所谓合体,就是找到这世界最适合自己的那个位置,就像诸神归位,产生灵魂的共振。
所以,最近两年,我总有一种在路上的感觉,在寻找那个模糊的存在。
我们要尝试感应属于自己的那个位置,那倒不是一个终点,而是把人生密密麻麻的线头梳理清楚的地方。
02
我觉得这本书,女生的代入感应该很好,推荐可以读读,应该会有在书里看到自己的感觉。
当然,这本书也讲了很多深刻和有价值的思考。
比如关于选择,作者说,真实的人生,以及职业和事业的发展,都不是线性的。
它们有停顿,有曲折,也有跃迁。在这下面其实有一条隐形的道路,这条隐形道路的主线,是我们对自我和世界的认知。
所以从这个角度讲,人生最重要的是真实丰富的经历和思考。
因此,我们在做选择时,一个重要的原则就是这个选择会不会扩大视野,加深认知,如果是,就选择这条路。
明确了这条内在的隐形道路,我们就知道外在的快和慢其实都是暂时的。
这一段其实给了我莫大的安慰。
你知道,人在成功前,总是会自我怀疑,会不停追问自己,我的选择对吗?我现在做的对吗?如果重来一回我还会不会这样选?
但你会发现,这些问题,你永远没办法回答。
成功是什么呢?是你要做的比一些人更好,甚至是比大部分人都更好。
从这个角度看,失败反而是大概率事件。
成功是有限的游戏,成长才是无限的游戏。当你追问,做这件事自己能不能成长,能不能提高认知,能不能扩大视野的时候,答案就跃然眼前了。
而如果你能持续做出这样的选择,就证明你会持续成长,成功反而会成为成长的副产品。
人为什么这么渴望成功呢?我想,这大概要归功于社会的规训,我们不得不卷入这个大环境,毕竟格格不入的人,看起来是多么奇怪!
03
一个人的力量从哪里来呢?其实,只有两个字,面对。
我们人生的时间大部分都在被恐惧追着跑。它像一个巨大黑影跟在我们身后,冷冷的、黑黑的,是很高大的一团,分分钟可以吞噬我们。
所以,我们会不停地跑,但会发现永远甩不掉它。为什么甩不掉?
因为这个黑影是我们的内心构建的幻想,出路只有一条,便是转身面对。
一旦我们面对,就会发现其实那里什么都没有,原本的黑影灰飞烟灭、瞬间消散。就好像其实黑暗并不真实存在,黑暗只是因为没有光。
要想“打败”黑暗,不是靠对着黑屋子拳打脚踢,而是打开灯。一旦打开灯,房间里的黑暗就荡然无存。
但是这个开关只有等你敢于转身时才能打开,这恐怕是人生最大的悖论。
很多人遇到困难,第一反应常常不是直面,而是逃避或者求助。
他们几乎有一个固定句式:这是我的情况。这么难,你说我该怎么办?
其实,任何人都给不了你答案,因为人生所有的难题最终都要自己去面对和处理。
真正的成长都来自看到和面对自己内在的困境。
你为什么不敢?为什么不能向前一步?为什么总拖延着不行动?
我们要多和自己对话,这会让你发现很多潜意识里坚信的东西,未必是正确的。
这些潜意识里的条条框框,会把我们困在原地,凭空制造了很多困境。
当你意识到这一点的时候,才发现,原来困难并不来自于事情本身,而是源于我们内心的限制。
以前上班的时候,我很羞于表现自己,很不习惯和领导沟通,结果就是在晋升加薪的时候,我总不是最多的那个。
那时候,我总觉得不公平,明明我的产出并不少,凭什么奖金没别人多?
但现在回头看看,只不过是自己太傻,总以为是金子就会发光,总以为要低调、谦虚,总以为自己做了多少,领导就会看到多少。
可事实上,领导每天都很忙,如果你不多主动沟通,不主动展示自己的业绩,别人怎么可能看得见全部。
同样,你所面临的任何问题,难度都不在于问题本身,而是你内心的一条条念头、想法和规则。
比如,我们对自我的评价往往是负面的,觉得自己不行,没能力,没经验,没资源,似乎周围的人在哪方面都比自己强。
所以,我们才会觉得没自信,没勇气,没力量,觉得很难改变,很难走下去。
这时候你要告诉自己,好吧,我已经准备好了,我要面对这一切。
面对,是全然接纳自己,现在的自己就是最好的自己;
面对,是主动迎接挑战,知道人生难题只能靠自己处理;
面对,是知道想要什么,解决当下能解决的最小问题;
面对,是明白我有力量,我能冲破内心最深处的恐惧。
就像美国女作家玛丽安娜·威廉森写的:我们最深的恐惧不是我们没有能力。我们最深的恐惧是我们拥有无穷的力量。我们最害怕的,不是我们的黑暗,而是我们的光明。
我们质疑自己,我们责备自己,我们贬低自己,我算老几啊,我怎么可能充满智慧、英俊靓丽、才华横溢、魅力无限?但事实上,你怎么不是这样的呢?
使自己渺小,并不能帮助世界。放低自己,让周围人有安全感,并不能启发别人。
我们都应该光艳照人,像所有孩子一样……当我们允许自己发光时,我们也在不知不觉中允许他人发光。
当我们从自己的恐惧中解放后,我们的存在也自动解放了他人。
愿你看完这篇,找到自己的力量。
我的更多文章在公粽号「老陈进化论」,欢迎关注阅读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