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背诵国学经典已经成了我的日常。
我会花几天时间背诵一段《大学》,然后把默写这一段内容当做是练字,这一段背熟了然后再开始背新的一段。
今天开始了新内容的背诵,是第十一章有关于“所谓平天下在治其国者”的前两段,其中所说的“絜(xie,第二声)矩之道”,让我想起了曾经的一些经历。
(1)
今天背诵的这一段内容是这样的:
“所谓平天下在治其国者,上老老而民兴孝,上长长而民兴弟,上恤孤而民不倍。是以君子有絜矩之道也。
所恶于上,毋以使下;所恶于下,毋以事上;所恶于前,毋以先后;所恶于后,毋以从前;所恶于右,毋以交于左;所恶于左,毋以交于右。此之谓絜矩之道也。”
这段话的意思是:
想要平定天下就要先治理好国家,位于上位的人都懂得尊敬老人,那么百姓也会尊敬老人;位于上位的人都懂得尊敬长辈,那么百姓也会争相效仿;位于上位的人体恤救济孤儿,百姓也会学习效仿。所以品德高尚的人总是实施“絜矩之道”。
而所谓的“絜矩之道”,就是——
你如果讨厌上级的某些行为,那就不要用同样的行为对待下属;
如果讨厌下属的某些行为,就不要用同样的方法去对待自己的上司;
如果你讨厌前面的人对你所做的某种行为,那就不要用同样的行为去对待你后面的人;
如果你讨厌后面的人对你所做的某种行为,那就不要用同样的方法去对待你前面的人;
如果你讨厌右边的人的某种行为,那就不要对左边的人做出相同的行为;
如果你讨厌左边的人的某种行为,那就不要对右边的人做出相同的行为。
(2)
当初,我是怀着不情不愿的心情走上了三尺讲台。
我对“老师”这个职业的印象很不好,原因可能在于我在学生时期遇到的大部分老师都没有走进我的心里,甚至还有几位给我留下的很不好的印象。高中有一段时期里非常的厌学,也和当时的老师有一些关系。
有一次我作业做到了很晚还有几道题没解出来,但我又实在太困了,所以选择了先睡觉,把剩下的几道题留到第二天早晨到校再解决。第二天我特地早起了一些,提前到了学校,然后在座位上尝试把没有写完的几道题写完。
正巧那会儿班主任来巡视,看到我在写昨天的作业,就面带微笑、阴阳怪气的说了一句:“这么早来学校写作业,是打算抄作业的吧?”
如果说在这位老师跟我说这句话之前,我不太喜欢她但也不至于特别讨厌,但这位老师说了这句话以后,我对这位老师的好感度从此就一直保持0分以下。
小学初中我都是班里的好学生,不属于特别聪明的那种,而是很愿意努力的那种。进入高中以后成绩一落千丈,主要也是因为我在开学第一天,心底就认为自己比不上其他同学,那一刻的自卑感追随了我整个高中。但即便如此,我也从来没有想过要去抄别人的作业,不会就是不会,我宁可空着,也不想把诚信的品质给丢掉。
所以老师的随口一句话,给我造成的影响超出想象,也因此我在之后一段时间里非常的厌学。
(3)
虽然我当老师当的很不情不愿,但在正式踏上工作岗位的时候,也有过理想和抱负:我希望自己的学生不会遇到像我这样的事情,我不喜欢的老师是什么样子,那我也不希望自己成为那个样子。
然而事与愿违。
我在面对学生的时候,似乎越来越变得和我不喜欢的那些老师一样了,总是对着学生大呼小叫,有时也会对着学生说出一些阴阳怪气的话。
这让我非常的接受不了,我一方面拒绝自己成为这样的人,一方面又忍不住出口伤人。也就是在这样反复的精神折磨之下,我最终选择了放弃这份职业。
直到现在在回顾这些经历,才发现那时的我虽然有“絜矩之道”的想法,却没有实施“絜矩之道”的方法。所以在背诵到这一段的时候感触良多。
古代流传下来的那些思想,说的非常简单,但真要“悟道”,只能靠着不断地学习,学习到一定程度之后,“道”自然就悟了。
我现在领悟到的“絜矩之道”,就在于“换位思考”。
之前当老师时所经历的痛苦,其根源就在于我一直任由问题存在于我面前,而没有想过去怎么解决它。
遇到一次问题,我对它做出了这样的情绪反应,然后情绪反应过去了之后,没有再去思考这种反应产生的根源,没有尝试去解决它,所以这种情绪反应就成了我应对类似问题下意识的“解决方案”,我潜意识里觉得自己没有错,错都来自于外界。
比如说,学生晚交作业了,刚开始我会原谅,但是同一个学生晚交的次数多了,我就忍受不了了,就做出了“生气、批评”的反应,久而久之,只要有学生不叫作业,我就会以“生气、批评”作为这件事的应对方法。这样的非黑即白的应对方法里,我的潜意识是认为自己没有错的,错的是学生。
但如果能够换位思考一下,也许结果就不一样了。
还是上面的例子,学生晚交作业了,如果我能在这时从学生的角度思考一下这位学生晚交作业的原因是什么,是作业难度太大了?还是他因为其他作业耽搁了?这时我的应对方法里没有非黑即白的评判,而是“我能做些什么来改善现状”,那么在此遇到同类问题时,方法也就不一样了。
(4)
现在的我经常会想,如果当初我能够早点开始看书、早点开始提升自己,是不是这份工作就能继续做下去了?
然而,生活从来不会给与我们反悔的机会,更何况我也从来没有后悔过自己的决定,毕竟,如果不是当初做下的离职决定,也就不会有现在的我。
我现在经常会做的一件事情,在遇到选择或者逆境的时候,想一想如果是以前的我,可能会怎么做,那么我现在做出的不一样的选择,就是一种成长。
之前在看《自我管理》这本书的时候,看到过一个小故事,叫做《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故事讲述的是一位国王和他的宰相。
有一次国王和宰相去打猎,国王猎到了一头豹子,正在国王高兴的亲自去拿猎物的时候,豹子用尽最后一口气奋力反扑,咬掉了国王的半截小指。面对遭遇了不幸的国王,宰相说“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国王听后很生气,下令把宰相关了起来。
之后国王一个人去微服私访,路上遭遇了一群土著野人,把他抓起来准备祭献给神明。正当要实施祭献仪式的时候,土著长老发现这个“祭品”缺了一节小指,认为不完美的祭品会惹怒神明,于是就把国王给放了。
经历这场转折,国王知道当初被豹子咬掉手指也并不是什么坏事,回来就命人把宰相放了出来。之后国王就问宰相,“我把你关了起来,也是最好的安排吗?”宰相回答说:“也是最好的安排,因为如果陛下不把我关起来,那么跟随陛下微服私访的一定是我,那么在土著人发现陛下不能作为祭品的时候,就一定会把我当做祭品。”国王听后心下了然,直言“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啊。”
这个故事对我的影响很大。
最大的感悟就是:你面对一件事所做出的的情绪反应,都是你个人系统当下所能做出的最好的反应。
一个人或者一件事情惹怒了你,你生气、愤怒。这种情绪反应是你当下所能做出的最好的反应,因为在你的认知系统里,没有应对这件事情更好的方法,所以你生气、愤怒。
但是在生气、愤怒过后,我们要做的,就是去寻求更好的解决方法,而不是仅仅满足于当下的认知系统。
(5)
人这一生总要经历很多的事情,也许放在当时看来是非常糟糕的事情,但对于未来某一时刻来说,反而会变成好事。
就像当初在做老师的时候,经历了很多倍感痛苦的事情,但是放到现在来看,这些经历也帮助我领悟到了很多道理,也给了很多的机会去把自己身上的缺陷一点一点的完善。
在遇到困难或者痛苦的时候,如果能想象在未来的某一时刻它会馈赠给我们一些神秘的礼物,就能帮助我们更好的活在当下。
放眼未来和活在当下并不矛盾,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