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姆的《月亮和六便士》我读得心酸,情深处不禁热泪盈眶:真正的欢乐,不是集体狂欢,而是一个人的清醒的独欢。如果一个人、一件事能够左右你,那坚持本身就是一场虚伪的演出,华丽的敷衍。日复一日、循返往复的日常让心灵堆积了太多了灰尘,习惯了用别人的眼光当做自己的观点,于是,迷失在芸芸众生中也是自然而然的事情。某天,惊诧心一起,真正的自己变成了灵魂主宰,任由他人怎么说,坚强、坚持而坚定。
作品以法国印象派画家保罗•高更的生平为素材,刻画了一个平凡的伦敦证券经纪人思特里克兰德的男子,在某天突然着了魔似的抛家弃子去画画,享受贫困、病痛还有孤独,却精神之独立,完成了生命中最绚烂的演出。令人匪夷所思的经历成为与现实社会形成巨大的反差,成为了不可复制又令人向往的人生模板。
这是一本关于自我的心灵的解剖书,或多或少在里面可以找到自己的影子。世人皆醉我独醒,这种精神洒脱和自我认知,并不是每个人都能享受的精神愉悦,读懂了李白说的独揽明月的潇洒,理解了沈复的洒脱和自由,明白了苏东坡的字句,每个人心里住着一个自己的上神,那是精神高地,无懈可击也无可挑剔,他们享受的是一种超脱世俗的欢愉,逃离爱恨情仇的自由。言说,你不会懂;不言说,自有妙不可言的自在,便是所谓的“曲终人散,独乐乐”。
1.
小说基于现实生活的杜撰,让我对故事的真实性有些怀疑。平凡的伦敦证券经纪人思特里克兰德心里着了魔似地执着画画这个事情,然后抛弃妻子家庭去追逐画画,贫穷、荒凉一生为伴,也遇到了爱情,可是连爱情都没有打动他,一生只为一件事情执着,那就是画画,其他世俗生活都是荒废——这是他对生活的理解。
通篇我只感受了一个字眼“自由”,这世界没有什么可以困住思特里克兰德,生活、家庭、感情——不不不,这些只是内心以外的物质,没有什么被束缚。每个人都在叨叨不断复述自己的生活被各种困难捆绑,可是,心里的兵荒马乱不断,哪怕出离逃开红尘,独居一处也是枉然。我们无法深刻地切入,但是试图站在外围多看几眼:自由的是长成什么怎样的?
听闻一则故事,说是一名业界精英,辞去高管,放弃家庭,放下儿女,削发为尼,逃离俗世,在暮鼓晨钟中了却自己的余生。看完了《月亮与六便士》,所有的困惑都被释怀,谁说所有的幸福都是应该如刀切般一致?谁说每个人的人生都是“万般为下品,惟有读书高”呢?他们内心的欢愉和执着可能远远胜过于对这个纷扰世事的追求,我知道最好的方式是停止非议,表达尊重:让每个人灵魂自由自在,难道不是我们一直追求的么?自由注定是和颠沛流离的生活相伴么?还是追求孤独的灵魂是一件费解的事情,我们无从了解。但是,因为自由带来了欢乐,带来了愉悦,带来了内心的满足,那才是真实的,那才是自由该有的样子。
2.
故事讲完了,内心却纠缠于一个问题:月亮和六便士,生活和艺术,家庭和精神追求,我们都在取舍,都在鉴别,都在追求一种圆满,各种可以让生活和精神世界平衡的过程,然后用取和舍来换取一个看起来合理的美满的生活。
在所有人都觉得不值得的时候,当事人觉得值得了,当所有人都否定的时候,当事人认可了,那么所有的不合适,不合理都理应成为一种恰当合理自然。
一直想将给出一个非常明确的态度,是非曲直,正邪两立,可是,摆在现实生活中,所有的选择项都会是正确的,因为生活没有正确答案,只有参考答案。依顺着自己的心往前走,也不定能够圆满;依顺着这俗世,也不一定能够安然度过。
“误入尘网中,一去三十年”这是一种生活哲学,满纸荒唐言度余生也是一种生活态度。值得,那是太过于主观的字眼——我们都太过于关闭自己的内心而在意外围世界是怎样的,于是,很容易就被生活任性了。
可能,我们唯一能够做的就是放下对别人的苛求,尊重每个孤独而自由的灵魂;放低自己的欲望值,尊重自己孤独而自由的心。
3.
每个人都带着自身的缺陷来到这个世界,需要别人的慰藉,需要某些支撑,思特里兰德估计也是这样态,画画填补了他内心空虚和茫然无错的慌张。只是他很幸运,找到了,遇上了,拼命了,成就了。
不要企图给他设定其他可能性。你我都知道,真正的热爱,都得放下所有,一门深入,所谓的平衡只是障眼法,只是在妥协。不要苛责每个和大多数不一样的人们,他们自由自在,欢愉而执着,只是独乐乐罢了!
重拾起对生活的热爱,对自己的尊重,对人生的向往,每个方向都对,可能有些路走需要走的更远点,走的更加曲折点,如果都是为了欣赏这一路的山高水远,静听虫鸟争鸣,那又有什么分别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