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厉害人物”郑庄公的春秋霸主之路(四)庄公克段

叔段公元前743年分封京城,到公元前722年举兵造反,这二十二年间不曾停止觊觎郑国国君的位置,修筑城墙,私下结盟,与姜氏互通情报,紧锣密鼓的壮大力量,等待时机。

庄公被视为弟弟眼中刺,肉中钉,想必应该是如坐针毡,如鲠在喉,可庄公偏不,他似乎对叔段的举动视而不见,不但自己不过问,对群臣的上书也一律不予回复,一时间庄公软弱,姜氏执政,叔段将取而代之的传言甚嚣尘上。

叔段自信的认为,庄公一定是怕了,他日渐成长军事力量和京城固若金汤的城墙,已经对庄公起到了震慑作用,庄公已经开始打退堂鼓,看来郑国国君宝座已是囊中之物,他多次向姜氏请求发动战争,他从京城联合西北地区几座城池出兵,姜氏则作为内应,只需里应外合,除掉庄公不费吹灰之力。

而姜氏则一反常态,多次反对了叔段的建议,不是因为他幡然醒悟,更不是因为她期待和平,如果世界上只有两个人希望叔段登基,那姜氏必是其中之一。

姜氏反对叔段出兵的原因非常简单,庄公城府极深,对叔段军事力量的成长充耳不闻,兴许并不是软弱和退让,更像是诱敌深入的陷阱。

但叔段已经等不及了,他等了二十二年,一次次的向姜氏请示,一次次的遭到回绝,“要等待合适的时机”,他担心母亲是怕了,庄公的言听计从已经让母亲失去了对他的支持,母亲已经不愿再为自己的王位冒这么大的风险。

于是,庄公决定直接起兵,进攻都城。

就在叔段起兵不久前,大臣祭仲上奏请求庄公无论如何要防范叔段的野心,叔段在京城修筑城墙,扩充地盘,京城的规模已经超过了都城,这是先王武公明令禁止的,而叔段置若罔闻,必有谋反之心。

庄公只是淡淡说道,等等再看,多行不义必自毙。

庄公另一个心腹大臣子封见庄公仍然如此被动,不愿主动解决叔段这个心腹大患,一时气愤,严肃的对庄公说:“国家不能有二主,现在这样的情况,我到底要服侍哪一位君主!”

庄公回应仍然冷漠,“请两位大臣稍安勿躁,是何结局马上就会揭晓了。”


祭仲和子封是庄公身边最为忠诚和得力的大臣,他们已经感受到危险的气氛,郑国一场王位之争已经在所难免,他们希望庄公提高警惕,主动出击,但庄公相信人心所向,道义长存,对叔段的作为不以为然,一味的迁就叔段和姜氏,姑息养奸,怕是郑国少不了一场血雨腥风。

真如两位大臣所料,叔段的大军已经浩浩荡荡的从京城出发,急速的向都城行军。

这二十二年,庄公始终因为无法继承武公的遗志,继续扩张郑国的领土而感到十分惭愧,因为他知道,最大的敌人和对手,不在异国,就在自己的身边,就在不远的京城,他无法化解叔段对王位的渴望,他就无法对外用兵,开疆辟土,而叔段有老母撑腰,肆意妄为,只有斩草除根,才能一次解决问题,不留后患。

庄公等待的,就是叔段谋反的事实坐实,他便可以堂而皇之的除去这个狂妄的弟弟,在这二十年来,在每个孤独寂静的深夜,当他卸下了一天的事务,都会独自一人在地图旁踱步思考,算计成败,他安插在叔段身边的间谍,定期向他传回京城所有动向,叔段军中情况,他无不烂熟于心,每一个夜晚,他都做好了明天就要应对战争的准备。

当这一天终于到来之时,庄公积攒了二十二年的力量终于可以爆发,他将带着正义的旗帜,用最具针对性的战法,调动储备在虎牢关多时的军事力量,从正反两面夹击叔段,一举破敌。

姜氏在叔段起兵一刻立即遭到软禁,而庄公安插在叔段身边的间谍,也成功的策反了叔段的一只主力部队,此时此刻,发动奇袭的似乎是庄公,庄公全方面占得了战争的先机,闪电般驰援的各路军队将叔段在半途中围了个水泄不通,庄公军演练了无数次的战法招招命中要害,让叔段瞠目结舌,最终在鄢地叔段军大败溃散,叔段逃到了卫国,请求得到卫国的保护。

显然庄公并不打算放一条生路给叔段,战争仍将继续。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