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面袋
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家家出门是不需要锁门的。只要把简陋的房门合上,把两扇房门钩上就行了。
屋子里除了少量的米面外,基本没有象样的家具。但我家三间土屋,闲置的一屋土炕上光光地却有几只白洋布缝制的面袋。因为没有别的物品,几只小面袋显眼地放在那里。
大的能装十斤面粉,小的装五斤。这些面袋也不知是一年,或几年,上面都是一样的寄出,寄入地址。收件人,都是父名。
現在人总要问?这个寄出地的面粉,一定象现在的"五常大米"或山西的"广灵小米"一样出名,是当地的名牌特产。我告诉你;不全是。那一个小小的面袋,是两代人,心心牵挂,日夜惦记着的产物。
一九六O年,就是全国“三年自然灾害”最严重的一年。新中国刚刚建立整十一年,从一九五O年到一九五三年,中国人民结束了抗美援朝战争,国家进行了社会主义改造,肃清了军阀残留,人民可以在安定的环境中建设自己的社会主义国家了。第一个五年规划的超额完成,人民看到欣欣向荣,日新月异祖国的变化。当家做主人的全国人民,表现出空前的积极性。党中央紧接着,提出了更高的目标。“大跃进,人民公社",走苏联快速工业化的路子。由于左的激进思想主导,出現了,“浮夸风,冒进风,官僚主义作风盛行。不切实际,急功近利。农村劳动力大量投入工业建设,农业劳力严重不足,工业产值虚增,粮食产量甚至回到了一九五一年的水平。从一九五七年开始,中苏关系恶化,到一九六o年,山东,河南,安徽,江苏,河北,山西出现粮食严重欠收。工业城镇人口的大量增加,国家加大粮食征购任务,粮食短缺严重,浮肿病蔓延。全国人口比一九五九年减少一千多万。
一九六O年,国家发出《关于立即开展大规模采集和制造代食品的紧急指示》。要求各地抓紧秋收已经完毕的时机,大规模地发动群众,采集和制造代食品。以小麦根粉,玉米根粉,玉米杆粉,橡子面粉,制造代食品,克服困难,渡过饥荒。国际上,苏联撤走全部专家,要求归还"抗美援朝”所欠债务。国家和人民进入建国以来最困难的“三年自然灾害"时期。
每当困难来临,首先想到的是托亲靠友。一九六0年,爷爷奶奶背背,肩挑带着一家五口又一次踏上了走西口之路。西出杀虎口,北上呼和浩
特直至武川县。
武川县;地处内蒙古中部,阴山北麓。大青山脉沿内蒙高原南缘绵恒东西,山势险阻,东南西三面环山,构成了武川盆地。武川县土质呈沙性土壤,耐涝,耐旱,粮食基本旱涝保收。这里,有奶奶一个叔伯兄弟。解放前,流落出来给蒙古牧主放羊。共产党解放了牧童,给奶奶的叔伯兄弟分了土地,在武川县生根安家。口外人口相对稀少,每逢灾荒山西人就走口外投亲靠友去了。
虽然“三年自然灾害”已经过去,由于中苏关系进一步恶化。苏联提出"中苏共同建设长波电台"控制中国的梦想破灭,接着又提出在中国境内建立“联合舰队"遭到拒绝。恼怒的苏联政府对新中国剑拨驽张,毛主席针锋相对,提出《深挖洞,广积粮,不称霸》时时备战备荒为人民。一九六二年,印度不断侵入我国领土,接着爆发了中印战争。中国人民多年保持着战争状态,打下一斤粮食,只敢吃半斤。时刻准备打击侵略者。全国人民空着肚子搞建设,爷爷奶奶那一辈经历过动荡年代,吃不饱饭的日子是难熬的。
那时,父亲没有跟着爷爷出口外。因为家里还有一个上了年纪的祖爷需要有人留下来照顾。安家口外的爷爷奶奶,已是六口人。都是青壮年,劳动强度大,饭量也大。硬是从牙缝里省一点,给我们多寄一点面粉回来。小小的一袋面,是远方亲人的牵挂,是那个困难年代的见证!
记的我很小的时候,有一天,我的三爹从千里之外的武川县回来了。多年后才知道,那是父亲利用冬闲的时候,一是出口外瞄瞄父母,二是这一年还没到春种的时候,家里已经没有吃的了。回来的时候,父亲和三爹各背了几十斤面粉,一路晓行夜宿,听说经过十来天的行程,到回来两个人背回来的面粉,一路上吃了一半,剩下一半。那时交通不便,又为了节省盘费,一路负重步走是现在人想象不到的。
想到那时过省穿县寄回来的小小的一袋面粉,我们今天是没有理由浪费的。
如今炫富摆阔成了风气,为了争夺家产,大打出手,父子失和。没有了困难时期的纯真,挖一挖伤疤,了解过去,可以激励未来。社会安定,国家富强。我们应珍惜这来之不易的今天,牢记战争和贫困给人民带来的伤痛。伊拉克,阿富汗使多少人朝不保夕,流离失所。国家富强,人民才能安居乐业。一袋面粉昭示我家走过的历程。
2021年九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