掌握批判性思维,首先要注意能够把对方所讲的内容梳理清楚,也就是能够明白对方说的论题是什么,理由是什么,最后的结论是什么。
譬如我们会听到类似的广告语:“XXX,让你梦想成真”
那么这句话的底层结构就是:
论题:买什么?
结论:买XX别墅
理由:XX别墅让你梦想成真
把底层的逻辑梳理出来之后,那下面很重要的一步,就是要明确对方究竟在说什么,确保自己能清晰地理解对方所谈的论题,结论和理由,理解对方的用词,确保自己和对方对于一个词的理解是在同一个频道。
之所以这样做,是因为“XXX,让你梦想成真”这句话里,其实是对方的一个论点,对方想要让说服你去做某件事情,那么如果你很同意对方的话,那就很有可能被说服,去做某件事。但是你理解的内容如果并不是对方要表达的内容的话,那么你做的事情很有可能会让自己后悔,从而感觉自己被“忽悠"了。
我们言语是有很多单元构成的,很多词汇本身定义很抽象,所以一句话,不同的人可能会有不同的理解,很多纯文学的作品,像诗歌,小说,散文,会用到很多抽象词,有的会活用一些具体词去营造意象,引起读者的共鸣。
而“让你梦想成真”里,“梦想”这个词就是个模糊词,抽象词,是会产生歧义的,每个人对梦想的定义和理解都不一样,那么商家说明自己的商品能让消费者梦想成真,就没有把自己的商品特色描述清楚,也没有将“梦想”这个概念向大众解释清楚,而作为消费者来讲,就会自动地将自己脑中的梦想和商家的商品自动进行联想和匹配。很多超出大众消费能力产品,例如豪宅,豪车都会用类似的广告语,有很多人梦想并不是购买豪宅豪车,但是听到,“XX别墅,让你梦想成真”,第一反应,可能会想象自己在XX别墅,好像自己有住在里面的梦想一样。我们有很多欲望都是共通的,由于“梦想”这个词太模糊,可以被理解成很多意思,所以就觉得商家的描述本身好像没有什么问题一样。
所以,你会发现很多的广告语和广告文案,大多都没有具体的论述,因为太具体的话,可能能引起很小一部分人的兴趣,但是却不适合大部分的消费者,所以广告商都会用很多的抽象词,模糊定义,来让消费者自行做联想。
我们在和别人谈话,听别人演讲,看别人的文章时,都需要注意对方有没有澄清可能引起不同解释的歧义词,论题也好,理由也好,结论也好,都可能带有歧义词的情况,导致理解时候会产生问题,那么说话人有的时候心里是有一个自己的定义的,他没有直接定义出来,但是会隐藏在上下文中,那我们就需要去推断对方讲到的一些抽象词具体在指哪些内容,来判断自己是不是同意对方的论述。
我们来看一段话
“随着全球变暖效应越来越明显,我们有必要考虑对现在的生活方式作出限制。除非我们停止这种生活方式,否则随着冰山的融化,海洋面积将越来越大,我们总有一天会被淹没。“
分析一下结构为:
论题:全球变暖效应下,我们应该怎么做?
结论:应该对生活方式作出限制
理由:1:全球变暖效应越来越明显
2:冰山融化,海洋面积越来越大,如果不停止这种生活方式,我们会被淹没。
我们来分析一下,会发现,有很多地方都有歧义
最主要的是结论中,对生活方式做出“限制”,究竟这里的“生活方式”是哪些方面,限制是限制什么,对方根本没有说清楚,可以是出行方式,饮食方式,消费方式,包含的范围非常广,怎么将这些行为进行”限制“?是罚款吗?是制定法律吗?是加强舆论影响力吗?
无论对方的理由如何,结论上面歧义太大,可能会造成读者自行去“想象”的问题,而作为有批判性思维的读者来说,会就对方给到的歧义词去进行刨根问底:“作者说的生活方式是说什么生活方式?限制又是哪方面的限制?”
当然上面的例子里,理由也并不能充分支持结论,但是如果能首先发现歧义问题的话,其实就有必要先去澄清这些抽象模糊的地方,这时会问说话人相关的问题,要求其说明,到底某个词在说话人是如何定义的,或者去作者写的文章上下文里面去寻找蛛丝马迹而定义作者对本词的理解,那关于怎么去判断理由能否相信,我们会在之后的内容里面继续进行说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