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蜜蜂的成见 快捷方式 神经元
认知革命 机器时代 未来简史
神人和无用的人 递弱代偿 颠覆
共计2484字|建议放松6分钟
1.
最近读到一个关于蜜蜂的科学实验极其结论的推演,具体情况是这样的。科学家们铺出两块人造花田,也就是在两块相邻的田里分别插上黄色和蓝色的塑料花,前者涂有花蜜,后者没有。随后,他们就在两块田旁边放飞蜜蜂。
刚开始的时候,蜜蜂在两块田上均匀分布,但很快,蓝色花田里的蜜蜂就意识到蓝花上没有花蜜,纷纷飞离这些蓝花。同样的过程重复几天以后,就再也没有蜜蜂飞到蓝花上了。随后,科学家在蓝色塑料花涂上花蜜,而黄色塑料花上没有。结果是,蜜蜂仍然飞向黄色花田,而将蓝色花田弃置不顾。
接连几天下来,蜜蜂痴心不改,一直飞到黄色花田上,直到大量的蜜蜂饿死在黄花田里,虽然旁边的蓝色塑料花涂满了花蜜。蜜蜂以它们的生命,为它们的成见买了单。
蜜蜂因为蓝花没有花蜜而锚定黄花,从而变得对黄瓜的盲目,并且对蓝花产生成见而无视。成见像快捷方式,让我们对于新事物变得更有效率和品质,而同时也成为固化心智模式的陷阱和绑架我们认知的障碍。
一旦我们对某种认知存在成见,就会在我们无意识和不知道的地方悄悄影响着我们的行为。
所以说,我们一方面要学会正确地认识和使用这种成见的快捷方式。另一方面,要小心提防自己产生这种成见而造成的盲视,以及能够清楚地感知到自己有没有陷入外界的反成见利用之中。
2.
认知确实是个神奇的东西,一方面,他会形成无障碍的通道连接,从而让我们更加快捷和方便地做出选择和行动。另一方面,又是通过这种看似有利的情况下对我们造成一种柔性的绑架,于无形中引导着我们做出伪选择。而人类之所以和其他动物拉开差距,很大程度上也是来源于认知革命。
至于为何我们总是聪明总被聪明误,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行为经济学家丹尼尔·卡尼曼认为,我们看似理性的行为却常常会受到非理性心理的影响,这种偏见和偏执主要来自于三个方面:
第一、代表性偏差,也就是说以偏概全。
比如,我们说的情人眼里出西施或者爱屋及乌的道理,也就是只要我们认定一个人的话,就会认为他身上所有的东西都是好的,从而形成一种偏见而屏蔽其他不好的一面。
第二、可得性偏差。也就是眼见为实。
对于事实的可靠性与否,我们最常说的就是眼见为实耳听为虚,而一旦是我们亲眼看到的,不管是真实的还是虚假的,我们也会立刻建立一种对于特定事物的认知,以至于在后来再次遇到相关的事情都会立刻启动之前的快捷方式为基础。
第三、沉锚效应,也就是先入为主。
在商业世界中,我们有种无意识的消费习惯,就是会习惯性地购买第一次购买的商品,久而久之这种先入为主的心态也会形成一种惯性的依赖。
这些在思考快与慢中称之为系统1热认知的快思考,他会让我们更快地做出行动和决策,节省我们的能量。同时,如果无法意识到它的存在,会让我们做出自主选择的错觉。
因此,强调我们要了解自身的认知系统,并且把不同的事情交给不同的认知系统,从而保证我们正确的决策。
3.
就像我们说的说服高手或者催眠师,并不是主动地要求对方去做出行动,其实往往被动者是已经在说服者和催眠师所提前预设的场景下,被引导着做出自己认为是自我意志所主动的行为,但不知道自己已经被降维打击,某种意义上已经被驯化。
同样的,商家也通过各种具有仪式感、神秘感和归属感的方式,建立与我们神经元连接突触,并且不断地强化这种概念,从而在无形之中来驯化我们做出快捷无意识的反应,并自动屏蔽任何与这种认知想违背的事物。
西游记中有个场景,金角银角大王有个宝葫芦,当呼喊出你真实的名字,无论你发力多高强都会被吸进去。所以,如何避免成为蠢人,首先我们就应该认出蠢人就是被驯化、被简单化,被剥夺了思考能力的人,以及识别出在自己身边的那些所谓的套路。
其次,我们就应该注意加强自身的认知能力和思考能力,而不是人云亦云地被套路化。再而,就是在现实之中,我们要有意识地启动自我的元认知能力去独立思考和判断,从而做出符合自身的理性化行为。
4.
赫拉利通过《人类简史》给我们描绘了人类如何从物种竞赛中胜出,并且通过认知革命构建了现实的整个社会。而又用《未来简史》告诉我们,这些被我们创造的一切,最终也可能成为颠覆我们自身的力量。我们越来越依托现存的各种科技和工具,它们已经变成我们自身的一部分,并且逐渐在替代我们的全部。
而神人和无用之人的逻辑,1%的人将成这编写操作系统和底层代码的人,而99%的人将沦为空心人,被机器智能完全取代,没有思想没有利用价值。同《物演通论》中递弱代偿的逻辑相同,技术使得我们变弱的同时,逐渐代替补偿我们的角色。
虽然很多理论给我们展示了这样一个悲观的结局,但我们不能因此忽视了科技的进步给我们带来的好处,他让我们从其他物种中脱颖而出,让我们实现了族群的迅速壮大,让我们不再为饮食温饱匮乏而死,让我们更清楚地认识自己。如果说科技是潘多拉盒子中的魔鬼,从人类祖先最初拿起石头那一刻起就注定了科技的不可逆,那么与其悲观地看待未来,不如思考如何更好地和机器相处。
从使用到辅助到替代的人被机器取代的过程,我想到了这也反应了每个人的个人成长过程。就像每个人在最初的阶段,我们从一无所知一无所有,通过不断地接受教育和训练,逐渐慢慢成为一个基础人,在这个过程我们更多的是被动地接受。后来由于我们能力和知识的不断增强,开始可以协助做一些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我们开始变成了一个有用的人,这时候我们的认知和意识开始强大。
最后,我们可以完全胜任自身的工作,并且可以比之前做的更好,从而造成对自我和前人的颠覆,这时候我们就是个人成长阶段的神人。毕竟个人的精力和能力有限,又开始不断地进行外包,同样的周期不断地更迭。
就像我们人类最初对于其他物种的取代,如果有比我们更强大的存在,那么这本身也就是需要坦然面对的事情。
虽然如此,我们每个人还是可以有不同的选择,一方面,被动式地接受。可以做像阿甘式的人,不用去管明天的太阳是否还会升起,累了就睡觉饿了就吃饭,尽力做好被给予的每件事情。
另一方面,主动式地追求。学会和科技智能相处,让其为我所用,为不是为其所取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