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腔传统经典《十道本》
《十道本》这出戏,可是大有来头。它讲的是大唐初年一场惊心动魄的宫廷风云。太子李渊听信谗言,欲废储君李世民。忠臣褚遂良不顾性命,连上十道奏本,以史为鉴、以理服人,最终劝服李渊,保住了一位明君,也稳住了大唐的江山根基。
这戏的“戏核”,就在一个“说”字上。褚遂良没有刀枪剑戟,全凭一张嘴、一片心、一副胆,把古今兴亡的道理娓娓道来。每一道本,都是一次智慧的较量,一次忠奸的博弈。老艺人们唱这台戏,讲究“满宫满调,情真字实”,唱的是忠烈,叹的是兴亡,表演极其吃重,堪称秦腔须生行当的“试金石”。
褚遂良的劝谏智慧:通过“装疯卖傻”的表演形式,在君臣有别的紧张氛围中巧妙周旋,以历史典故动摇李渊的决断。
十道本章的递进结构:每道本章奏完后穿插四句唱腔,唐王与褚遂良一来一往的博弈,既凸显谏言的分寸感,又展现君臣关系的复杂性。
历史与艺术的融合:剧本取材于《隋唐演义》《说唐》等文献,通过秦腔特有的程式化表演(如倒八锤上搜门),强化了忠奸斗争的戏剧张力。
角色行当:褚遂良(老生):白口重工,需通过繁简得当的步法势子与锣鼓配合,完成十道本章的递进陈述;李渊(老生):从盛怒到醒悟的情绪转变,考验演员对帝王心理的刻画能力;李世民(小生):以“悬玉带”的肢体语言传递手足情与伦理观;李建成、李元吉(丑角):通过滑稽表演反衬其奸诈本性。
流派传承:此剧为秦腔须生行的经典代表作,康正绪、谭振中、董化兰等陕甘名家均擅演。其中褚遂良“内喊倒八锤上搜门”的程式,已成为秦腔表演艺术的标志性范式。
《十道本》的真正看点,不只在情节,更在它塑造了一种“文死谏”的风骨。褚遂良代表的,是那种敢于坚持真理、不畏强权的士大夫精神。这种精神,是中国古代政治文化中非常珍贵的一部分。哪怕面对最高权力,也总有人愿意站出来,讲真话、守正道。这出戏把庙堂之高、君臣之义、家国之重,都融进了激昂的唱腔和铿锵的道白之中,看的人无不为之动容。
放到今天,这台老戏依然新。它像是在对我们提问:面对不公和错误,你有没有勇气站出来说一句真话?它让我们看到,忠诚不是盲从,劝谏需要智慧,而担当更是一种深沉的力量。它不只是一出戏,更是一堂关于勇气与责任的公开课。
总而言之,《十道本》唱的虽是唐代事,讲的却是古今同一的“人心公道”。它让我们相信,总有一些道理,跨越时代,值得一再言说;总有一种风骨,穿越百年,依然铮铮作响。
戏如人生,一声梆子响,既是历史的回音,也是照进现实的一道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