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3.17
早上出发去澳门,来深圳这么多年,竟然是第一次去,不免有点兴奋。
对于我来说,每去一个新的地方,内心总会期盼有一些不一样的事发生,不一定是具体的事,只是想换个心情而已。
在路上,走与平时不一样的路,确实会滋生别样的想法,比如,写字的冲动就会比平时多。带了一本伍尔夫的《思考就是我的抵抗》,用零碎时间去看一看碎片化的日记,看别人的日记,也可以随时随地写一写自己的日记。
突然感觉,要多去创造这样的时间段,走路,看风景,吃东西,写字。
在游轮上看伍尔夫的《思考就是我的抵抗》,所谓日记,就是记一些日常发生的事,比如伍尔夫写作,拜访朋友,去剧院,但是,伍尔夫觉得大部分时间还是读书好。
我也觉得读书是很好的消遣,不过,看了几行字,眼睛很难受,海面上一片茫茫,没有任何的参照物,既看不到山,也没有灯塔。
两边的玻璃窗,好像放大了这种光线,这种白,让我想起了老家冬天下雪时看向窗外的白。
在此时,如果我能带上墨镜,可能会好很多,或者直接带上眼罩,呼呼大睡,直到下船。
但我决定,保持清醒。
船颠簸得比较厉害,可能是海面上的浪太大了,有种失重的感觉。我坐在那里不停地打哈欠,还有15分钟左右就到澳门了,可是,这15分钟怎么这么久?
睡也睡不着,船自身的声音,和已经不舒服的我,越来越难受。我想,难道我晕船吗?以前也坐过,没有这种现象啊?
朋友在旁边熟睡,我也不忍心去打扰,就自己一个在那里边打哈欠眼睛边流眼泪,心里只希望快点到达目的地。
3.18
回程的船上,在登船之前,一人点了一杯咖啡,给自己醒醒神。上船后,我并没有出现任何反应,很开心,一路上,听她说了很多前同事公司八卦。
原来八卦在任何时候,都可以聊得很嗨。窗外没有任何风景可看,细声聊天再适合不过了。
3.19
写日记是有必要的,午饭后来一杯咖啡是有必要的,看书是有必要的,胡思乱想也是有必要的,把胡思乱想记下来也是有必要的。
昨天上午从澳门回来,下午就马不停蹄去上课,课后跟家长沟通了很久,说完话以后,感觉自己整个人被掏空了一样,大部分都是回答有关于学习的事,虽然已经驾轻就熟,但哪怕是再熟悉的工作内容,也会不经意间找到一点新意。
清晰地表达自己很容易,但是,一般情况下,会很明显地发现,如果是两个人的沟通,大部分人喜欢听他自己想听的内容,某种程度上,他也只是想被听到。
而内容的背后,情绪以及情感的东西会多过事件本身。
认识到这一点后,我的状态,也逐渐从一个表达者变成了倾听者。大部分社交状态下,我的话变少了很多。因为每个人都想表达自己,想被倾听。
写点东西就变得有必要了,自说自话,情绪化的东西反而会在字里行间呈现出来。
4.1
已经好几个月没有正儿八经地写一篇文章了,有点可耻。那要不先从零碎的开始。
写自己容易陷在对上一件担忧地事情里,比如学生并不想学习,下课后,我还会在这种纠结的情绪里。比如,给学员改稿建议,对方还是一错再错。
在某种程度上,这些都是别人的事,我最后把它变成了自己的事。
也就是说,当自己独处时,可以处于一个理想状态,就是你的身心思想可以合一。但是只要出去社交,跟其他的人产生关系,这种关系里就一定会有交流与理解的误差,想完全消除这种误差无异于天方夜谭。
只能说最大程度上去交流,尽可能了解对方。
至少得保有这样的心理状态,不然,只要是跟人相处,就注定会不愉快。
所以,我是不是要分身成两个人?一个人是社交性人格,出去时,达到社交效果即可。一个是社恐状态,但自洽欢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