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两周去同学家玩.三岁的娃,小大姐头性格,活力无限,也不熊,懂事懂礼貌
和她友好的完了挺久,有点乏,心理上也有些疲劳,用磁吸拼了两个手环给她玩,然后变成
我:半分钟做好手环
她:一动,哗啦散架
如此这般*N
空气渐渐沉重
再散架我就不弄了啊
如此这般*N
表情渐渐凝固
为了拯救"友谊",我毅然决然屈服了
好吧,这次真是最后一次了,因为吃饭了(我才不会说最后)
事后我在想,这应该是和孩子相处的最普遍场景了:小孩子总有那些迫不及待期待满足的好奇心,兴趣与欲望,而大人没有办法很好满足
这时,小孩的"求"和大人的"满足",成本完全不一样,但小孩还有一个"闹",于是最普遍的情况就是大人会在"闹"和"满足"之间找到自己的平衡点
但这没有从根本上满足孩子的好奇心,兴趣与欲望,没有获得好的成长,也没有维系发展好良好的"大小关系"
我觉得可以反向思考:既然小孩的"求"成本远低于大人的"满足",导致大人无力偿付,那么我们为什么不反过来,告诉小孩我无法满足,但如果你能满足我的"求"的话,就能部分甚至全部满足你的"求"
这样的好处是,能让小孩将自己的"求"和自己的"付出"联系起来,懂得有所求必有付出的道理
也能限制小孩对大人的"无限制请求",从根本上解放"有求不应"的不合理境况
最最重要的一点,通过这,可以让小孩获得和大人"平等对话,讨价还价"的不断训练,让他们从小学会和人合作,协调.学会如何说服别人达到自己的目的
以前看过一个观点:和孩子在一起就是不断发现自我的过程,经此深以为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