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否相信努力?是否相信积累的效应?
1. 前言
这本书的购买和阅读与过往诸多书籍存在一些非常明显的差异:
- 对这本书的存在,其实早几年前就知道了,只是一直没有动过直接阅读的念头。究其原因,这本书的中译版出现的时间点,在过往数年的阅读和反思,以及最后由《把时间当做朋友》一锤定音之下,我刚刚好完成了自身思维模式的重塑,已经不再需要这本书来破"心中之贼"。
- 而最近又决定购买并尽快读完,一来是因为最近阅读的《程序员的底层思维》书籍作者对于这本书的推崇,二来也是感受到自身对于已经完成的思维模式重塑始终处于意会却无法口传的程度,所以想着看看这本被奉为经典的书籍中是如何介绍的。
于自身而言,这是一本不再那么强烈需要的书籍,但必须承认最终读完之后依然是收获满满,也非常愿意主动推荐给身边人 —— 仅仅对成长型思维模式进行一番了解,你就能使自己的思想和生活彻底改变。
2. 全书印象
全书围绕固定型思维模式和成长型思维模式的对比展开,介绍其各自产生的原因,对个人、团队、公司的影响,以及在知晓了这些差异之后,如何通过自我的主动练习,去拥有一个更加丰富的生活,成为一个更加积极、更加勇敢、更加开明的人。
全书大致分为三大块:
- 前三章节从理论上介绍了固定式和成长式两种思维模式的特点和差异。
- 第四、五、六章则是分别以体育、商业、人际关系为切入点,对比介绍了在当事人各自固定式或成长式思维模式下,如何最终走向成功或失败的。
- 最后两章,介绍了作为老师或家长,我们应该如何引导自己的学生和孩子养成成长型思维模式;以及最后的,我们自己应该如何养成并保持成长型思维模式。
大致整理下两种思维模式的差异表现:
固定型思维模式 | 成长型思维模式 | |
---|---|---|
人的潜力 | 是固定的,出生那一刻就决定了 | 相信人的能力是可以发展的 |
对待失败 | 1. 是对个人的评价,说明自己能力不行 2. 要尽量避免失败,避免做那些超出自己能力范围的事情 |
1. 不是对能力的否定,更不是对个人的评价 2. 失败是在提醒我这方面的能力不足,我需要细致研究下到底是哪些能力缺失导致的 |
对待成功 | 证明了我确实很聪明,我是个天才 | 说明我过去的努力方向是对的,我需要继续保持 |
对待质疑 | 质疑是对我个人的怀疑,对于这种现象必须予以杜绝 | 我当下的能力存在不足,如果这个质疑确实有效,那正好帮我补上这部分缺陷 |
对待努力 | 1. 天才不需要努力,努力属于其他人,属于那些缺乏天赋的人 2. 如果我努力之后还是失败了,那我就没有让自己感觉舒适的借口了,所以我不能努力 3. 这一段源自本书中第50页的分析初听上去很荒谬,但细琢磨起来又有那么点合理 |
我需要持续提升自己的能力,所以我需要保持努力,让自己更加聪明 |
最终总结,成长型思维模式相信:
- 你的基本能力是可以通过你的努力来培养的。即使人们在先天的才能和资质、兴趣或者性情方面有着各种各样的不同,每个人都可以通过努力和个人经历来改变和成长。
- 人类真正的潜力是未知的(也是不可知的);人类在经过多年的热情、辛苦奋斗以及训练后能够取得什么样的成就,是无法预知的。
3. 摘抄
惯例补充一些摘抄和对应的个人感悟。
3.1 你可以进行选择
思维模式是一种信念,它们是一种强有力的信念,但它们依然只是你意志的一部分,而你是可以改变你的意志的。
再次引用《活出生命的意义》中的名言:
你无法控制生命中会发生什么,但你可以控制面对这些事情时自己的情绪和行动。
3.2 潜能
我们总会将潜能作为天赋的一部分,认为那些当下表现很出色的人就是很有潜力的人。
只是,潜能不就是人们随着时间来提高自身技能的一种能力吗?
相较于天赋,潜能更容易被思维模式所引导表现出来。
3.3 适得其反
本书第46页中对于"龟兔赛跑"寓言故事的解读可谓是一针见血。坦白地说,我一直以来就是这么认为的:
我们只希望当一只不那么傻的兔子(尤其是一直以来我都被夸奖聪明,有天赋)。我们希望像风一样敏捷,但要更有策略性 —— 就是说,不要在终点之前打那么久的瞌睡。
龟兔赛跑的故事本想强调努力可以有多重要的意义,却给了努力一个坏名声。它巩固了人们"只有缺乏天赋的人才需要努力"的观念,并让人们以为只有在非常罕见的情况下,当有天赋的人失误时,后进者才有机可乘。
3.4 无法转化为行动
固定型思维模式者也会阅读"成功意味着做到最好的自己,而不是要强于别人;失败是一次机会,而不是死刑;努力是通向成功的关键"。但是他们无法将这些话化为实际行动。
因为他们的基本思维模式——认为个人能力不可改变的这种信念——给了他们完全不同的观点:成功仅仅意味着比其他人更有天赋,失败却是会对你作出评判,而努力是那些无法依靠天赋成功的人才需要的。
3.5 固定思维模式者需要不断证明自己
"当王子杀死恶龙,证明了自己的勇敢之后,他就和公主从此幸福地生活在一起了"。
但固定思维模式者不能如此,因为每一天都会有一条新的、更大的龙出现,固定思维模型者就一遍遍地证明自己。
3.6 副产品
成长型思维模式确实会让人们爱上自己做的事情——即使面对困难也会继续热爱。
很多成长型思维模式甚至没有想过要攀上顶峰,顶峰只是他们的工作激情的副产品。
关于这一点,我个人是非常赞同。也是得益于这篇要超越的,是自己啊文章的发表在前,所以不需要冒着马后炮的嫌疑 —— 超越当下的自己,充实自己的能力才是我们的目标,至于在这个过程不小心达成了某个成就,那只是捎带手的事情。
3.7 都是厚积薄发
本书中,作者在第66页左右,分别用了达尔文,莫扎特,爱迪生的例子证明成功都不是人们所认为的突然之间,而是在长期的积累之后的爆发。
这一点上,我和作者的观点相当一致 —— 所谓"大器晚成",不过是厚积薄发
3.8 过程太累人了
作者分别在书中的第167页和第290页的例子,其实也算是揭示了固定型思维模式者的一个重要来源 —— 相较于他们相信人们的能力是天生的,倒不如说是人性里好逸恶劳的天性来让他们希望人们的能力:
- 自我提升的过程看上去太麻烦了,他们更愿意仅仅简单地做自己现在的工作。
- 我每天必须付出很多努力,才能换来一点点知识或技能方面的进步,成为大明星不应该这么费劲。
3.9 不是一蹴而就的
改变不是外科手术,不要被人性里的短视左右,三天看不到明显效果就怀疑东怀疑西的。
成长型思维模式看中长期积累带来的变化,在形成这种思维模式的过程中就是这样的一个修行。
4. 后记
过往谈及个人人生经历时,我都会提及"从坑里爬出来"这句话,并且将这件事情的达成归结于自身三观的重构。
而从这本书看来,这个所谓的"三观重构"其实就是从固定型思维模式者转换为了成长型思维模式者,然后很幸运地一路坚持到了现在。
成长型思维模式让你换一种方式思考问题,从而获得最重要的动力来面对问题,去主动学习新知识并应用它们。其实这个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所谓"性格决定命运"。
天赋会让你取得短暂的成功,但如果你想要尽可能地保持成功,那你必须转而向成长型模式模式求助 —— 持续不断的努力,不畏挫折的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