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是难的,子子不同又人各有志。教育是易的,时间、耐心、关爱是打开心灵锁的三把钥匙。养而不教,父母之过。教而不严,师之怠惰。不走近小草,怎知其青翠欲滴?不亲近孩子,怎知其无限潜能?
孩子需要灵感,才能写出汪洋恣肆的文字,孩子的才能不是天生的,任何才能都需要父母主动去开发尝试。从未接触过,孩子就不会擅长,只有经历了,阅读了,思考了,体验了,才会有这方面的体会和感触。不是所有技能靠想象可以获得,需要大量的技能练习。
我们应该擦亮眼去观察孩子,他是爱看白话《聊斋》还是文言《三国》?是喜欢漫画还是擅长阅读?用眼睛去看,偶尔问一问。然后尽可能给孩子创造符合他兴趣的环境,比如我女儿对音乐舞蹈感兴趣,这也和我喜欢哼唱歌曲有关系,我一唱歌,女儿就会问我唱得什么?我也会把简单有趣的儿歌编成舞蹈,和女儿一同享受快乐时光。
这也是教育的第一重境界,尽己所能为孩子创造符合他兴趣的环境。对于兴趣,有人认为小孩根本不具备,认为只有小孩擅长了才会感兴趣,我持不同的意见,兴趣是即使不擅长也会产生,发展到更高的境界就是热爱。比如有的孩子根本不懂作画技巧,画得也难看,可他就是单纯喜欢画。
我之前一直赞同严厉的教育方法,也曾有一阵对孩子要求很严格,可每次孩子都以一种叛逆的姿态对抗。这让我陷入深深的懊恼,之所以会叛逆,是因为他根本不懂得严厉背后的原因是什么?可什么又是真正的严厉,严厉的背后是让孩子追求卓越和进步。可达到卓越了,那还是原来的孩子吗?
我想引出教育的第二重境界,让孩子懂得和记住,要比惩罚催促更有效。教育应该是尽人情而保持弹性的,可又不能纵容孩子任意妄为,要对他有一定约束。否则孩子就会像一辆无人驾驶的跑车,无视规则和方法,想怎样就怎样,孩子在家绝不能说得算,孩子变成自大狂以后会在社会上碰壁,那时就会体会到人生之苦。
孩子的一切行为都与他的年龄相符,他们是那样信任成年人,依恋成年人。这是我们应该察觉到,也许就是一次正确有效的引导,孩子灵感乍现,学会写作。也许就是一次深入地沟通,孩子懂得了父母的良苦用心,开始有不一样地改变。要让孩子头脑里有想法,要相信他们可以做得更好,要相信他们未来有无数个可能。
教育方法有太多种,父母最不应该做的就是和孩子耍小聪明,也最不该戴有色眼镜来看待孩子,更不能强迫孩子做他不喜欢的事。要想办法让孩子爱上学习,学会学习方法,而比学习更重要的是教孩子如何做人。孩子成绩优异,可是不知道该怎样生活是很无奈的。照顾好孩子的生活。
任何孩子都是为爱而生的,父母的爱要有原则,而不是无限度地给予,要给孩子有约束的爱,要因事而宜。这就是教育的第三重境界,想好该给孩子什么样的爱最适合?尽全力地给孩子能力范围内的最好资源,这是一个不缺资源的时代,让孩子充分利用自己的时间,了解自己的能力底线。劳逸适度地进行学习和生活。
教育不是读了几本书,懂了几个教育技法。也不是看别人怎么教育孩子,也跟着去模仿。你以为看到的天不过是井底,用更高的境界开启教育的大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