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来也惭愧,春节前一阵子入手的《史记》四册全文,至今也没有看完。只是闲暇的时候翻一翻,凌乱地读几章。
于理上言,不能通读全文自然会有疏漏处。然《史记》的成文全是由太史公司马迁一人主笔,同样的人自然是同样的心,浊虽只读了部分,亦多少能揣摩一下太史公的心事吧。
谈《史记》,请先让我从《春秋》开始。孔子老而著《春秋》,其微言也大义。以史为纲,明礼之兴衰及世之交替。通俗地说,我理解的《春秋》,是孔夫子将自己追求与憧憬融入其中的作品。与此同时,《春秋》又是一部史。史的意味便是真实,不容虚构。既然孔夫子写的是“史”,自然而然不会,也不屑于去虚构种种情节。相反而是在取材、用词上表达自己的志向。总体而言多记录美好的,足以激励人仁义、勇气的事。
当然,我并没有读过《春秋》,只是从日常听闻到孔夫子的只言片语,揣摩出他大概的形状样貌。
就我读过的《史记》而言,情况亦是如此。其在《五帝本纪》中的遣词造句是何其的嘉美,如春风似雨露,这是五帝仁义的遗痕,亦是太史公心中激荡的追慕。其在孔子文末,一句“高山仰止”,又是彻底把自己的心迹与欢然,跃然纸上。
在读《史记》的过程之中,我渐渐明确了一个想法。历史的真实与仁义的情怀是合而为一,不可分割的。
从三皇定伦、五帝治世开始。每个时代的兴起,都是因为仁义的兴起,因为仁和所以百姓附庸,社会公平所以少有内耗,人人安定国家自然兴旺。每个时代衰败,都是因为仁义的败坏。从上至下,限于自私之中,故而社会不平,百姓有怨,怨极则反,以至刀兵,世亦散乱。
所以像司马迁先生那样慷慨直书,在《史记》里浓墨重彩地描绘一位又一位心怀天下,安邦治国的仁义之士。既是因为司马迁先生本人对他们的追慕,也是因为历史浪潮之中,他们本便是珍珠。
仁至世兴,仁败世衰。几千年来没有一次兴衰的更替出乎于此。可惜,能有此远见的人不多,我亦不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