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了三公堂村,爬上了山坡,一座烽火台出现在眼前,边墙也远远地延伸出去。回头向下看,村子很小,不知还剩下几户人家了。
山上风很大,远目眺望,长城蜿蜒在一个山梁又一个山梁上。烽燧矗立在山脊的最高处,边墙在较陡的山脊下面一些,墙体外边应该还有壕堑,从地势和气势对下方的来犯者有强烈的震慑。
贴着高高的歪斜或还依然直立的墙体走,摸着一块块有着斑驳白色印记的墙石,建造者和守卫者都早已不在了,那么你们继续留下来一呆就是千百年,还要见证什么呢?它们本就是大山的一部分,来自大山归于大山。
快到了明岔,眼前的山体一下突兀起来,先到顶的队员说没有路了,只有断崖。雨已经下起来了,大家不敢冒险,退到垭口走到沟底。转到正面抬头望去,高大挺立的陡崖直插云空,如通往天宫的山门。城墙被截断后再一次出现,接着崖壁顺着陡坡下到山底。事后查了一下,明岔也叫明嵯,或明蟾。嵯被认成别字“差”,就叫成“岔”了,至于“蟾”,我看过无人机转到崖壁侧后方拍到的,好像石蟾一样挺首卧在那里,不知道当地人是不是这样解释的。
继续向南,这次墙体沿着山脊线向上了,两边有陡坡,我先试着走小路,树枝太密了,水珠把身上和鞋都打湿了,只好再回到墙上踩着碎石手脚并用向上爬。
上来后我们就沿着机耕路走,放弃了走长城的轨迹。
回到马连口村,天已经黑了,抬头望着立在山头边上的敌台,既有庆幸,又有遗憾。